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各种隧道论文--水底隧道论文

沉管隧道结构及接头力学性能分析--以深中通道工程为例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3-28页
    1.1 沉管隧道综述第13-14页
        1.1.1 沉管隧道的概念第13页
        1.1.2 沉管隧道的优缺点第13-14页
    1.2 沉管隧道工程案例及特点第14-19页
        1.2.1 国外沉管隧道工程第14-16页
        1.2.2 国内沉管隧道工程第16-19页
        1.2.3 沉管隧道的发展趋势第19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4页
        1.3.1 沉管隧道沉降变形规律研究第19-20页
        1.3.2 沉管隧道结构受力研究第20-22页
        1.3.3 沉管隧道接头研究第22-24页
    1.4 深中通道工程概况第24-26页
        1.4.1 沉管隧道纵断面设计第24-25页
        1.4.2 沉管隧道横断面设计第25-26页
    1.5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6-27页
    1.6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7页
    1.7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27-28页
2 沉管隧道结构设计及参数取值第28-56页
    2.1 沉管隧道结构设计基本理论第28-31页
        2.1.1 管段结构内力计算理论第28-29页
        2.1.2 内力计算的基本假设第29-30页
        2.1.3 管节接头受力与变形计算理论第30-31页
    2.2 结构设计荷载及组合第31-38页
        2.2.1 沉管隧道设计荷载分类第31-32页
        2.2.2 设计荷载取值方法第32-36页
            2.2.2.1 永久荷载取值第33-34页
            2.2.2.2 可变荷载取值第34-35页
            2.2.2.3 偶然荷载取值第35-36页
        2.2.3 荷载效应组合第36-38页
            2.2.3.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基本组合(ULS)第36-37页
            2.2.3.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频遇组合(SLS)第37页
            2.2.3.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极限状态偶然组合(ALS)第37-38页
    2.3 沉管隧道地基刚度第38-48页
        2.3.1 地基刚度计算方法第38页
        2.3.2 地基刚度横断面数值分析第38-44页
            2.3.2.1 土体本构模型及参数选取第39-41页
            2.3.2.2 沉管隧道施工工序模拟第41页
            2.3.2.3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41-44页
        2.3.3 纵向地基刚度计算第44-47页
            2.3.3.1 纵向地基基础处理方案第44-45页
            2.3.3.2 地基沉降及刚度计算理论第45-47页
        2.3.4 横纵地基刚度结果对比第47-48页
    2.4 GINA止水带选型第48-52页
        2.4.1 GINA止水带选型原则第48-50页
        2.4.2 GINA止水带初始压缩量第50-52页
        2.4.3 GINA止水带变形量容许值第52页
    2.5 数值模型中弹簧单元的取值第52-55页
        2.5.1 GINA止水带的模拟第52-53页
        2.5.2 管节接头模拟第53-54页
        2.5.3 接头容许转角第54页
        2.5.4 竖向地基刚度第54页
        2.5.5 水平地基摩擦刚度第54-55页
    2.6 小结第55-56页
3 运营阶段管节结构受力分析第56-65页
    3.1 ULS基本组合工况受力分析第56-58页
        3.1.1 结构模型边界条件第56-57页
        3.1.2 沉管结构受力分析第57-58页
    3.2 单一作用影响大小分析第58-59页
    3.3 横向不均匀地基刚度影响分析第59-60页
    3.4 管底基础脱空的影响分析第60-62页
    3.5 偶然荷载对结构受力的影响分析第62-64页
    3.6 小结第64-65页
4 管节接头受力与变形分析第65-85页
    4.1 接头构造及工作原理第65-66页
    4.2 管节接头力学模型第66-68页
        4.2.1 梁-弹簧模型的建立第66-67页
        4.2.2 数值计算理论及基本假设第67-68页
    4.3 结构及接头受力与变形分析第68-76页
        4.3.1 结构内力分布第68-69页
        4.3.2 接头张开(压缩)量第69-71页
        4.3.3 接头剪力键剪力第71-72页
        4.3.4 接头转角第72-73页
        4.3.5 结果对比验证第73-76页
    4.4 接头剪力键的受力与变形分析第76-84页
        4.4.1 管节接头抗剪刚度第76-80页
        4.4.2 弹簧垫层的作用效应第80-82页
        4.4.3 接头抗剪刚度对结构受力的影响第82-84页
    4.5 小结第84-85页
5 管节接头力学性能三维数值模拟第85-103页
    5.1 三维管节接头模型第85-87页
        5.1.1 网格模型及材料属性第85-87页
        5.1.2 边界条件第87页
    5.2 纵向压弯力学性能模拟第87-93页
        5.2.1 纵向压弯工况加载方案第87-88页
        5.2.2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88-93页
    5.3 竖向压剪力学性能模拟第93-98页
        5.3.1 竖向压剪工况加载方案第93-94页
        5.3.2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94-98页
    5.4 横向扭转工况力学性能模拟第98-102页
        5.4.1 横向扭转工况加载方案第98-99页
        5.4.2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99-102页
    5.5 小结第102-103页
6 结论及展望第103-105页
    6.1 结论第103-104页
    6.2 展望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8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8-110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层状围岩隧道开挖稳定性及锚杆非对称支护方式研究
下一篇:基于公共交通大数据的上海市居民出行时空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