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生物论文

微课背景下培养高中生生物学科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第12-14页
        1.2.1 微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第12-13页
        1.2.2 科学思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4-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 研究的创新点第16-17页
第2章 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第17-21页
    2.1 概念的界定第17-18页
        2.1.1 思维第17页
        2.1.2 科学思维第17页
        2.1.3 生物学科的科学思维第17-18页
        2.1.4 科学思维的特点第18页
        2.1.5 能力、智力与科学思维的关系第18页
    2.2 理论基础第18-21页
        2.2.1 马列主义关于科学思维的论述第18-19页
        2.2.2 元认知理论第19页
        2.2.3 加涅的学习结果理论第19页
        2.2.4 认知加工双过程理论第19页
        2.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19-21页
第3章 微课背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设计第21-31页
    3.1 微课背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设计原则第21-22页
        3.1.1 要有逻辑性,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和内化第21页
        3.1.2 要有灵活性,利于分层教学第21页
        3.1.3 要有概括性,利于学生对学习的掌握第21-22页
        3.1.4 要有个体性,关注问题的生成第22页
    3.2 微课背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第22-28页
        3.2.1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设计第22-26页
        3.2.2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学设计第26-28页
    3.3 教学案例与科学思维培养的关系第28-31页
        3.3.1 细胞器分离方法与科学思维培养的关系第29页
        3.3.2 细胞器结构、功能与科学思维培养的关系第29页
        3.3.3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与科学思维培养的关系第29页
        3.3.4 “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与科学思维培养的关系第29-31页
第4章 微课背景培养高中生生物学科科学思维的教学实践第31-34页
    4.1 研究目的第31页
    4.2 研究对象第31-32页
    4.3 研究过程及方法第32-34页
        4.3.1 制作微课第32-33页
        4.3.2 落实课堂教学第33-34页
第5章 培养高中生生物学科科学思维教学实践结果及分析第34-51页
    5.1 纸笔测试内容及格式第34页
    5.2 纸笔测试能反映科学思维变化的文献依据第34-35页
        5.2.1 纸笔测试能反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34页
        5.2.2 纸笔测试能反映学生信息加工中归纳与概括能力第34页
        5.2.3 纸笔测试能反映学生信息加工中假设与推理能力第34-35页
    5.3 第一轮实验研究结果第35-40页
        5.3.1 学生能利用知识逻辑顺序,再现科学发现过程维度的结果第35-37页
        5.3.2 学生能展现假设推理过程维度的结果第37-39页
        5.3.3 学生能从感性材料中进行归纳与概括维度的结果第39-40页
    5.4 第二轮实验研究结果及分析第40-48页
        5.4.1 学生能利用知识逻辑顺序,再现科学发现过程维度的结果第41-44页
        5.4.2 学生能展现假设推理过程维度的结果第44-46页
        5.4.3 学生能从感性材料中进行归纳与概括维度的结果第46-48页
    5.5 两轮教学实验的总体结果及分析第48-51页
第6章 培养高中生生物学科科学思维的研究结论与展望第51-54页
    6.1 研究结论第51-53页
        6.1.1 微课教学中优势劣势并存第51页
        6.1.2 更能发展学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第51页
        6.1.3 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第51-52页
        6.1.4 更容易实现课堂转型第52页
        6.1.5 高中生的科学思维是可以培养并发展起来的第52-53页
    6.2 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第53-54页
        6.2.1 微课的制作和设计水平需更进一步第53页
        6.2.2 未来可扩大样本量和增加科学思维多个维度研究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附录1 部分纸笔测试内容及格式第57-59页
附录2 对照组的部分纸笔测试成绩第59-61页
附录3 实验组的部分纸笔测试成绩第61-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T在小动物临床的初步应用研究及常见疾病影像表现
下一篇:层次数据发布中的分级隐私保护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