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研究思路与重点 | 第16-17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20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一章 产业援疆及其经济影响 | 第21-30页 |
一、产业援疆的理论渊源与实践探索 | 第21-25页 |
(一)产业援疆的理论渊源 | 第21-22页 |
(二)产业援疆的实践探索 | 第22-25页 |
二、产业援疆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25-29页 |
(一)新疆经济发展的现状 | 第25-26页 |
(二)产业援疆对新疆经济结构的影响 | 第26-27页 |
(三)产业援疆对新疆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 第27-29页 |
(四)产业援疆对新疆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29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二章 产业援疆背景下新疆循环经济发展SWOT分析 | 第30-37页 |
一、SWOT分析模型 | 第30页 |
二、新疆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势 | 第30-32页 |
(一)丰富的矿产资源提供了经济发展的基础 | 第30-31页 |
(二)内地与中亚交流的大通道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市场基础 | 第31-32页 |
(三)政府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视 | 第32页 |
三、新疆循环经济发展的劣势 | 第32-34页 |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32-33页 |
(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 第33页 |
(三)缺乏人才和技术支撑 | 第33-34页 |
四、新疆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机会 | 第34-35页 |
(一)“一带一路”的提出与建设 | 第34页 |
(二)产业援疆政策的实施 | 第34-35页 |
(三)国家大力推动绿色发展 | 第35页 |
五、新疆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威胁 | 第35-36页 |
(一)面临东南亚国家同质性竞争 | 第35-36页 |
(二)疆外省市在人才、资金等方面的竞争 | 第36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产业援疆背景下新疆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 第37-45页 |
一、新疆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7-39页 |
(一)指标体系构建目的 | 第37页 |
(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7-38页 |
(三)指标体系的内容 | 第38-39页 |
二、新疆循环经济发展测度 | 第39-43页 |
(一)新疆2006—2015年循环经济发展数据分析 | 第39-42页 |
(二)测度结果 | 第42-43页 |
三、新疆循环经济发展测度结果评价与分析 | 第43-44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产业援疆背景下新疆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 第45-50页 |
一、经济结构不合理 | 第45-46页 |
(一)经济基础薄弱 | 第45页 |
(二)产业结构比例失调 | 第45-46页 |
(三)区域内部发展不协调 | 第46页 |
二、人才及技术力量薄弱 | 第46-47页 |
(一)相关人才匮乏,培养体系不完善 | 第46-47页 |
(二)科技水平低,科研应用能力差 | 第47页 |
三、资源环境压力大 | 第47-48页 |
(一)能源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 第47-48页 |
(二)生态环境脆弱 | 第48页 |
四、制度体系不完善 | 第48-49页 |
(一)相关法律法规分散不成体系 | 第48-49页 |
(二)相关政策体系缺少协调 | 第49页 |
(三)未建立相关绩效考核体系 | 第49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产业援疆背景下促进新疆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 第50-58页 |
一、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机制 | 第50-51页 |
(一)发挥政府引导力量 | 第50页 |
(二)激励企业积极参与 | 第50-51页 |
(三)培育相关社会组织 | 第51页 |
二、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人才和技术支撑体系 | 第51-53页 |
(一)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 第51-52页 |
(二)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 | 第52页 |
(三)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和人才资源 | 第52-53页 |
三、调整产业结构,支撑循环经济发展 | 第53-55页 |
(一)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第53-54页 |
(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第54页 |
(三)提升产业间协调 | 第54-55页 |
四、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 | 第55-57页 |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 第55页 |
(二)完善经济政策体系 | 第55-56页 |
(三)完善发展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 | 第56-57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66页 |
附表一:新疆历年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原始数据表 | 第63-64页 |
附表二:新疆历年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标准化数据表 | 第64-65页 |
附表三:新疆历年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结果表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68页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