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1页 | 
| ·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 | 第7-8页 | 
| ·本文的分析框架与主要内容 | 第8-10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经济学理论基础:成本收益分析 | 第11-12页 | 
| ·技术科学类研究所 | 第12-13页 | 
| ·技术科学类研究所定义 | 第12页 | 
| ·科技成果转化的含义 | 第12-13页 | 
| ·科技体制改革进程 | 第13-15页 | 
| ·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第3章 我国技术科学类研究所的发展现状及其与产业集团体制的比较分析 | 第17-25页 | 
| ·我国技术科学类研究所的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 ·我国技术科学类研究所的发展模式 | 第17-18页 | 
| ·目前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 ·我国技术科学类研究所发展模式初探 | 第18-19页 | 
| ·技术科学类研究所与产业集团体制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19-25页 | 
| ·从纳税人角度 | 第19页 | 
| ·从研究所角度 | 第19-23页 | 
| ·总结性分析 | 第23-25页 | 
| 第4章 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的我国技术科学类研究所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25-34页 | 
|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 | 第25-29页 | 
|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发展现状 | 第25页 | 
|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发展模式 | 第25-29页 | 
| ·德国弗朗霍夫发展模式 | 第29-33页 | 
| ·弗朗霍夫简介 | 第29页 | 
| ·弗朗霍夫学会的现状 | 第29-30页 | 
| ·弗朗霍夫学会的经费构成 | 第30-32页 | 
| ·弗朗霍夫学会给我们的启示 | 第32-33页 | 
| ·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启示 | 第33-34页 | 
| 第5章 我国技术科学类研究所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34-38页 | 
| ·坚持产业化发展道路 | 第34页 | 
| ·我国技术科学类研究所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 | 第34-36页 | 
| ·选择研产学并举集团化发展道路 | 第34-35页 | 
| ·科研工作要坚持“两个面向” | 第35-36页 | 
| ·成立高科技企业,实现整体上市 | 第36页 | 
| ·研产学三者之间要形成互动机制 | 第36-38页 | 
| 结论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中文摘要 | 第42-45页 | 
| ABSTRACT | 第45-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