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9页 |
1.1 引言 | 第17-22页 |
1.2 列车耐撞性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1.3 列车分布式吸能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26页 |
1.4 选题意义及内容安排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波传播模型的建立和理论推导 | 第29-49页 |
2.1 引言 | 第29-30页 |
2.2 列车分布式吸能系统的波传播模型的建立 | 第30-34页 |
2.3 理论推导的参数设置和特征时间 | 第34-35页 |
2.4 情景1的理论推导 | 第35-40页 |
2.5 情景2的理论推导 | 第40-45页 |
2.6 情景3的理论推导 | 第45-4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吸能响应的计算结果和相关理论分析 | 第49-71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响应特征和机理分析 | 第49-59页 |
3.2.1 情景1的吸能响应结果 | 第49-55页 |
3.2.2 情景2的吸能响应结果 | 第55-58页 |
3.2.3 界面速度的特征响应的机理分析 | 第58-59页 |
3.2.4 关于压溃停止条件的讨论 | 第59页 |
3.3 引入弹性波效应的必要性 | 第59-64页 |
3.4 有限元模拟验证 | 第64-69页 |
3.4.1 有限元建模 | 第64-66页 |
3.4.2 结果比对 | 第66-6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列车分布式吸能系统的相关参数分析和优化设计 | 第71-89页 |
4.1 引言 | 第71-72页 |
4.2 多节列车的碰撞情景的引入和理论分析 | 第72-74页 |
4.2.1 多节列车的碰撞情景的引入 | 第72-73页 |
4.2.2 多节列车的碰撞情景的理论分析 | 第73-74页 |
4.3 相邻吸能层的平台应力协调关系 | 第74-78页 |
4.4 参数分析和优化设计方法 | 第78-84页 |
4.4.1 多节列车的碰撞情景的响应结果 | 第78-79页 |
4.4.2 分析吸能层平台应力对吸能响应的影响 | 第79-82页 |
4.4.3 优化设计方法 | 第82-84页 |
4.5 吸能响应的简化计算表达式 | 第84-8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5页 |
5.1 论文的工作总结 | 第89-92页 |
5.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92-93页 |
5.3 工作展望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5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