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北川传统羌寨风貌的现代传承与更新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1 乡村振兴的提出第11-12页
        1.1.2 传统羌寨现代演变的必要性第12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页
    1.3 研究范围、内容及概念第13-16页
        1.3.1 研究范围第13-14页
        1.3.2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3 研究概念第15-16页
    1.4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第16-20页
        1.4.1 课题理论支持第16-17页
        1.4.2 国外乡村更新研究第17-18页
        1.4.3 国内传统聚落研究综述第18页
        1.4.4 羌族聚落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8-20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20-22页
        1.5.1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5.2 论文框架第21-22页
2 北川传统羌寨风貌特征分析第22-35页
    2.1 北川传统羌寨风貌总体特征分析第22-26页
        2.1.1 传统羌寨选址第22-23页
        2.1.2 传统羌寨格局第23-24页
        2.1.3 传统羌寨形态第24-26页
    2.2 北川传统羌寨风貌景观要素特征分析第26-30页
        2.2.1 传统羌寨入口第26-27页
        2.2.2 传统羌寨水系第27页
        2.2.3 传统羌寨街巷第27-29页
        2.2.4 传统羌寨碉楼空间第29-30页
        2.2.5 传统羌寨信仰空间第30页
    2.3 北川传统羌寨民居特征分析第30-35页
        2.3.1 传统羌寨民居布局第30-31页
        2.3.2 传统羌寨民居类型第31-33页
        2.3.3 传统羌寨民居材料第33-34页
        2.3.4 传统羌寨民居装饰第34-35页
3 北川传统羌寨风貌面临的困境与存续第35-47页
    3.1 北川羌寨风貌保护与传承困境第35-38页
        3.1.1 数量减少和现状不佳第35-36页
        3.1.2 地域文化传承危机第36-37页
        3.1.3 建造技术与工艺流失第37页
        3.1.4 与当前人居矛盾突出第37-38页
    3.2 羌寨风貌更新困境第38-41页
        3.2.1 村民自我更新风貌现状混乱第38页
        3.2.2 规划、设计和建设的问题第38-41页
    3.3 传统羌寨风貌的价值体现第41-44页
        3.3.1 历史文化价值第41-42页
        3.3.2 美学价值第42-43页
        3.3.3 生态价值第43页
        3.3.4 旅游价值第43-44页
    3.4 传统羌寨风貌传承与更新思考第44-46页
        3.4.1 传承与更新历史机遇第44页
        3.4.2 传承与更新辩证关系第44页
        3.4.3 传承与更新内容第44-46页
    3.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4 案例及案例下的传承与更新启示第47-70页
    4.1 旅游模式新村—吉娜羌寨第47-55页
        4.1.1 基本概述第47-48页
        4.1.2 羌寨选址及格局第48页
        4.1.3 羌寨形态第48-49页
        4.1.4 羌寨入口第49-50页
        4.1.5 羌寨街巷第50-52页
        4.1.6 羌寨广场第52-53页
        4.1.7 羌寨小品第53-54页
        4.1.8 羌寨民居第54-55页
    4.2 居住模式新村—恩达羌寨第55-62页
        4.2.1 基本概述第55-56页
        4.2.2 羌寨选址及格局第56页
        4.2.3 羌寨形态第56-57页
        4.2.4 羌寨入口第57页
        4.2.5 羌寨街巷第57-59页
        4.2.6 羌寨广场第59-60页
        4.2.7 羌寨小品第60-61页
        4.2.8 羌寨民居第61-62页
    4.3 经验与教训第62-64页
        4.3.1 经验第62-63页
        4.3.2 教训第63-64页
    4.4 案例下的启示第64-70页
        4.4.1 大统一、小丰富的整体乡村风貌第64-66页
        4.4.2 聚落空间肌理的延续第66-68页
        4.4.3 功能空间的现代化和多样化第68-69页
        4.4.4 “模式+选择”的村民自我建设第69-70页
5 传统羌寨风貌传承与更新下的北川羌寨风貌构建第70-84页
    5.1 羌寨人文营造第70-71页
        5.1.1 重塑民族自信第70-71页
        5.1.2 重塑民族文化第71页
    5.2 羌寨生态营造第71-73页
        5.2.1 以农作物作为羌寨景观第71-73页
        5.2.2 见缝插绿弥补羌寨生态景观第73页
    5.3 羌寨总体意象塑造第73-74页
        5.3.1 格局塑造第73-74页
        5.3.2 空间形态塑造第74页
    5.4 羌寨场所空间的塑造第74-80页
        5.4.1 入口空间的塑造第75-76页
        5.4.2 街巷空间第76-77页
        5.4.3 水系空间第77-78页
        5.4.4 广场空间第78-80页
        5.4.5 碉楼空间第80页
    5.5 羌寨民居塑造第80-84页
        5.5.1 类型的塑造第80-81页
        5.5.2 空间塑造第81-82页
        5.5.3 装饰第82-84页
6 结语第84-86页
    6.1 研究结论第84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84-86页
致谢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术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成果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烈度区边坡支护结构位移控制设计方法研究
下一篇:乡村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策略--以射洪县3536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