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滑坡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滑坡监测设备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14-17页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2 滑坡监测系统设计 | 第17-46页 |
2.1 滑坡监测理论 | 第17-18页 |
2.1.1 滑坡监测的意义 | 第17页 |
2.1.2 滑坡监测的内容 | 第17-18页 |
2.2 系统整体结构 | 第18-19页 |
2.3 传感器选型 | 第19-22页 |
2.3.1 降雨量传感器选择 | 第19-20页 |
2.3.2 倾角传感器选择 | 第20-22页 |
2.3.3 位移传感器选择 | 第22页 |
2.3.4 地下水位传感器选择 | 第22页 |
2.4 传输介质选择 | 第22-24页 |
2.4.1 采集终端节点与采集站通信方式 | 第22-23页 |
2.4.2 采集站与远程监控端通信方式 | 第23-24页 |
2.4.3 井下倾角采集终端节点通信方式 | 第24页 |
2.5 硬件系统设计 | 第24-34页 |
2.5.1 采集站硬件设计 | 第24-32页 |
2.5.2 采集终端节点硬件设计 | 第32-34页 |
2.6 软件程序设计 | 第34-45页 |
2.6.1 采集站软件设计 | 第34-40页 |
2.6.2 采集终端节点软件设计 | 第40-44页 |
2.6.3 自主化监测设计设计 | 第44-4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3 滑坡体位移计算方法研究 | 第46-58页 |
3.1 采集终端节点倾斜角计算 | 第46-48页 |
3.1.1 倾斜角度计算原理 | 第46-47页 |
3.1.2 倾斜角度计算方法 | 第47-48页 |
3.2 滑坡体位移计算 | 第48-49页 |
3.3 同一滑面倾角数据融合 | 第49-55页 |
3.3.1 数据融合方法 | 第50-51页 |
3.3.2 最优加权倾角数据融合 | 第51-52页 |
3.3.3 基于LMS的自适应加权倾角数据融合 | 第52-55页 |
3.4 自适应加权数据融合方法实现 | 第55-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4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第58-66页 |
4.1 倾角采集终端节点数据处理测试 | 第58-60页 |
4.1.1 倾角采集终端节点竖直方向倾斜计算方法测试 | 第58-59页 |
4.1.2 倾角采集终端节点融合测试 | 第59-60页 |
4.2 深部位移计算方法测试 | 第60-63页 |
4.3 系统总体测试 | 第63-65页 |
4.3.1 系统采集测试 | 第63-64页 |
4.3.2 系统时延测试 | 第64-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附录1 系统实测图 | 第74-75页 |
附录2 部分软件程序 | 第75-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