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污水脱氮除磷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人工湿地技术 | 第13-14页 |
1.2.2 生态浮床技术 | 第14-16页 |
1.2.3 深度脱氮除磷技术 | 第16-17页 |
1.2.4 水培植物系统脱氮除磷技术 | 第17-18页 |
1.3 水培植物净化床思路的提出 | 第18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夏秋季水培空心菜系统和水培水稻系统对TN、TP的去除效果 | 第21-3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2.1.1 试验装置 | 第21-22页 |
2.1.2 试验用水 | 第22-23页 |
2.1.3 供试植物和实验时段 | 第23页 |
2.1.4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 第23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3-28页 |
2.2.1 水培期间空心菜、水稻生长状况 | 第23-24页 |
2.2.2 水培空心菜系统和水培水稻系统对TN去除效果的比较 | 第24-26页 |
2.2.3 水培空心菜系统和水培水稻系统对TP去除效果的比较 | 第26-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3 秋冬季水培空心菜、莴笋和芹菜系统对TN、TP的去除效果 | 第30-3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3.1.1 试验装置 | 第30页 |
3.1.2 试验用水 | 第30-31页 |
3.1.3 供试植物和实验时段 | 第31页 |
3.1.4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 第31-32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2-36页 |
3.2.1 水培期间空心菜、莴笋和芹菜的生长状况 | 第32页 |
3.2.2 水培空心菜系统、莴笋系统和芹菜系统对TN去除效果的比较 | 第32-35页 |
3.2.3 水培空心菜系统、莴笋系统和芹菜系统对TP去除效果的比较 | 第35-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4 冬季水培吊兰系统和水培吉祥草系统对TN、TP和COD_(Cr)的去除效果 | 第38-47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4.1.1 实验装置 | 第38页 |
4.1.2 实验用水 | 第38-39页 |
4.1.3 供试植物和实验时段 | 第39页 |
4.1.4 分析项目及监测方法 | 第39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9-46页 |
4.2.1 吊兰和吉祥草生长状况 | 第39-40页 |
4.2.2 水培吊兰系统和水培吉祥草系统对TN的去除效果 | 第40-42页 |
4.2.3 水培吊兰系统和水培吉祥草系统对TP的去除效果 | 第42-44页 |
4.2.4 水培吊兰系统和水培吉祥草系统对COD_(Cr)的去除效果 | 第44-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冬季四级水培芹菜系统不同级数对TN、TP和COD_(Cr)的去除效果 | 第47-5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5.1.1 试验装置 | 第47页 |
5.1.2 试验用水 | 第47-48页 |
5.1.3 供试植物和实验时段 | 第48页 |
5.1.4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 第48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48-56页 |
5.2.1 水培期间各级芹菜生长状况 | 第48-49页 |
5.2.2 四级水培芹菜系统各级对TN的去除效果 | 第49-52页 |
5.2.3 四级水培芹菜系统各级对TP的去除效果 | 第52-55页 |
5.2.4 四级水培芹菜系统各级对COD_(Cr)的去除效果 | 第55-5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6 冬季不同水力停留时间、种植密度对水培芹菜系统去除TN、TP和COD_(Cr)的影响 | 第58-69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6.1.1 试验装置 | 第58页 |
6.1.2 试验用水 | 第58-59页 |
6.1.3 供试植物、水力停留时间及种植密度 | 第59页 |
6.1.4 分析项目及监测方法 | 第59-60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60-68页 |
6.2.1 芹菜生长情况 | 第60-61页 |
6.2.2 三种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水培芹菜系统对TN的去除效果 | 第61-62页 |
6.2.3 三种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水培芹菜系统对TP的去除效果 | 第62-64页 |
6.2.4 三种不同水利停留时间下水培芹菜系统对COD_(Cr)的去除效果 | 第64-65页 |
6.2.5 两种不同种植密度下水培芹菜系统对TN去除效果的比较 | 第65-66页 |
6.2.6 两种不同种植密度下水培芹菜系统对TP的去除效果 | 第66-67页 |
6.2.7 两种不同种植密度下水培芹菜系统对COD_(Cr)去除效果 | 第67-6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7 水培植物系统各脱氮除磷作用的贡献初探 | 第69-80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2页 |
7.1.1 实验材料 | 第69-70页 |
7.1.2 实验方法 | 第70-72页 |
7.1.3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 第72页 |
7.2 结果与讨论 | 第72-79页 |
7.2.1 水培系统的污泥对污水中TN、TP、NH3-N和COD_(Cr)的影响 | 第72-75页 |
7.2.2 沉淀物中的氮磷含量 | 第75页 |
7.2.3 水培期间芹菜吸收去除的氮磷量 | 第75-76页 |
7.2.4 四级水培芹菜系统中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分布 | 第76-77页 |
7.2.5 水培芹菜系统各因素对污水中TN、TP去除的贡献 | 第77-79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3页 |
1 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2 创新点 | 第81页 |
3 展望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