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各种发电论文--风能发电论文

海上风电场集电系统高频暂态建模和内部过电压产生机理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0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8-19页
    1.2 国内外海上风电发展现状第19-24页
        1.2.1 国外海上风电发展现状第19-22页
        1.2.2 国内海上风电发展现状第22-24页
    1.3 海上风电场暂态过电压研究方法概述第24-28页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28-30页
第二章 海上风电场操作暂态过电压分析理论基础第30-42页
    2.1 引言第30页
    2.2 输电线路上的过电压波第30-34页
    2.3 电力系统暂态过电压分类第34-36页
    2.4 真空断路器操作引起的开关暂态第36-40页
    2.5 海上风电场开关暂态特点及危害第40-41页
    2.6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海上风电场关键设备高频暂态建模第42-70页
    3.1 引言第42-43页
    3.2 考虑预击穿/重燃特性的真空断路器建模第43-59页
        3.2.1 真空断路器简介第43页
        3.2.2 真空断路器电气特性参数第43-49页
        3.2.3 基于PSCAD/EMTDC的真空断路器分合闸模型搭建第49-54页
        3.2.4 真空断路器模型验证第54-59页
    3.3 考虑频率依赖特性的海底电缆建模第59-65页
        3.3.1 电缆模型简介第59-60页
        3.3.2 电缆仿真模型的选择第60-64页
        3.3.3 海底电缆模型结果对比第64-65页
    3.4 考虑高频容性的风机端变压器建模第65-69页
    3.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四章 海上风电场集电系统合闸预击穿过电压机理研究第70-84页
    4.1 引言第70页
    4.2 典型海上风电场的电气布局第70-71页
    4.3 海上风电场系统建模第71-72页
    4.4 海上风电场电气参数对合闸预击穿过电压的影响第72-77页
        4.4.1 不同馈线长度第72-74页
        4.4.2 不同风机替代模型第74-75页
        4.4.3 不同数目的运行馈线第75-77页
        4.4.4 不同位置机端变压器的过电压第77页
    4.5 海上风电场合闸预击穿过电压防护第77-82页
        4.5.1 过电压防护措施分类第78-80页
        4.5.2 仿真结果和分析第80-82页
    4.6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五章 海上风电场集电系统实验室试验平台设计及分闸试验结果分析第84-105页
    5.1 引言第84页
    5.2 试验平台简介第84-85页
    5.3 试验平台设备简介第85-94页
        5.3.1 试验系统基本设备第85-89页
        5.3.2 电压电流信号采集设备第89-92页
        5.3.3 过电压保护设备第92-94页
    5.4 海上风电场集电系统内部高频暂态过电压试验研究第94-104页
        5.4.1 现场试验类型介绍第94-95页
        5.4.2 暂态过电压分析指标第95-96页
        5.4.3 真空断路器分闸三种不同类型风机替代模型试验结果及分析第96-104页
    5.5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六章 基于试验数据的海上风电场试验系统建模及重燃过电压敏感性分析第105-121页
    6.1 引言第105页
    6.2 重燃过电压敏感性分析方法框架第105-106页
    6.3 基于试验数据的海上风电场试验系统建模及重燃过电压分析第106-111页
        6.3.1 基于试验数据的海上风电场试验系统高频暂态建模第107-108页
        6.3.2 试验系统模型的参数拟合第108-110页
        6.3.3 试验系统暂态模型分闸结果和分析第110-111页
    6.4 重燃过电压敏感性分析第111-120页
        6.4.1 真空断路器杂散参数的影响第113-115页
        6.4.2 真空断路器电气参数的影响第115页
        6.4.3 真空断路器分闸初相角的影响第115-117页
        6.4.4 机端变压器与真空断路器之间电缆长度的影响第117-120页
        6.4.5 技术讨论第120页
    6.5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1-124页
    7.1 结论第121-123页
    7.2 工作展望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4-137页
致谢第137-138页
附件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纳米结构调控的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光电器件的研究
下一篇:钌镍基新型复合结构催化剂的构建及其富氢气体中CO选择性甲烷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