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21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女性形象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17页
    0.1 选题依据第10-11页
    0.2 时间与概念界定第11-12页
    0.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0.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3-14页
    0.5 文献综述第14-17页
第一章 1949年-1999年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概述第17-24页
    1.1 1949年-1977年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第17-20页
        1.1.1 进步女性形象第18-19页
        1.1.2 劳模女性形象第19-20页
    1.2 1978年-1999年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第20-24页
        1.2.1 革命女性形象第20-21页
        1.2.2 悲情女性形象第21-22页
        1.2.3 英勇女性形象第22-23页
        1.2.4 博爱女性形象第23-24页
第二章 21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女性形象的塑造第24-44页
    2.1 人物主题第24-27页
        2.1.1 对母爱的礼赞——以影片《尼玛家的女人》《天上草原》为例第24-25页
        2.1.2 直面生活困境——以影片《图雅的婚事》《斯琴杭茹》为例第25-26页
        2.1.3 心系草原建设——以影片《索蜜娅的抉择》《草原母亲》为例第26-27页
    2.2 人物塑造第27-36页
        2.2.1 外在形象第27-29页
            2.2.1.1 质朴纯净的外貌第27-28页
            2.2.1.2 丰富多变的服饰第28-29页
        2.2.2 行为表现第29-31页
            2.2.2.1 崇尚万物有灵第29-30页
            2.2.2.2 重视家庭关系第30-31页
        2.2.3 心理特征第31-33页
            2.2.3.1 情感细腻第31-32页
            2.2.3.2 安静内敛第32-33页
        2.2.4 性格特征第33-36页
            2.2.4.1 温暖善良第34页
            2.2.4.2 坚强勇敢第34-35页
            2.2.4.3 博爱宽容第35-36页
    2.3 塑造手法第36-44页
        2.3.1 纪实与象征手法第36-38页
            2.3.1.1 鲜明的纪实风格第36-37页
            2.3.1.2 隐晦的象征手法第37-38页
        2.3.2 镜头与音乐手法第38-44页
            2.3.2.1 镜头语言的交织第38-42页
            2.3.2.2 民族音乐的渲染第42-44页
第三章 21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女性形象的塑造原因第44-48页
    3.1 传统文化与女性地位的因素第44-45页
        3.1.1 传统文化的延续性第44-45页
        3.1.2 女性地位的重要性第45页
    3.2 社会需求和创作主体的因素第45-48页
        3.2.1 社会需求的迫切性第45-46页
        3.2.2 创作主体的自发性第46-48页
第四章 21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女性形象的价值体现第48-55页
    4.1 电影层面的价值第48-49页
        4.1.1 丰富中国民族电影的女性形象第48-49页
        4.1.2 促进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发展第49页
    4.2 传播层面的价值第49-51页
        4.2.1 满足观众的审美体验第49-51页
        4.2.2 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第51页
    4.3 社会层面的价值第51-55页
        4.3.1 女性力量的彰显第51-52页
        4.3.2 生命价值的启示第52-55页
结语第55-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致谢第61-63页
附录一:蒙古族题材电影一览表第63-68页
附录二:21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一览表第68-75页
附录三:21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获奖情况一览表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960-1989年国产美术片中佛教美术元素推考
下一篇:巴伯歌剧《瓦妮莎》女主角人物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