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电池组主动均衡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3页 |
1.2.1 电动汽车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 | 第9-12页 |
1.2.2 动力电池组均衡技术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均衡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1.2.1 被动均衡方法 | 第14页 |
1.2.2 主动均衡方法 | 第14-21页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1-23页 |
1.3.1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本论文章节安排 | 第22-23页 |
第2章 分层式双向无损主动均衡拓扑 | 第23-42页 |
2.1 电路结构与均衡原理 | 第23-27页 |
2.1.1 电路结构 | 第23-25页 |
2.1.2 均衡原理 | 第25-27页 |
2.2 建模分析 | 第27-29页 |
2.2.1 电感电流与驱动占空比的数学模型 | 第27-28页 |
2.2.2 电感值与开关频率对均衡时间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 buck-boost自举电容驱动供电电路 | 第29-31页 |
2.4 仿真结果 | 第31-35页 |
2.4.1 仿真模型介绍 | 第31-33页 |
2.4.2 均衡原理验证 | 第33-35页 |
2.5 与现有主动均衡拓扑对比分析 | 第35-41页 |
2.5.1 IBLBE与PAE的对比分析 | 第35-38页 |
2.5.2 IBLBE与其他拓扑的对比分析 | 第38-4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三脉波谐振主动均衡拓扑 | 第42-65页 |
3.1 电路结构与均衡原理 | 第42-46页 |
3.1.1 电路结构 | 第42-44页 |
3.1.2 均衡原理 | 第44-46页 |
3.2 建模分析 | 第46-54页 |
3.2.1 两谐振均衡电路的基波分析法 | 第46-49页 |
3.2.2 两谐振均衡电路的的微分方程分析 | 第49-51页 |
3.2.3 三脉波谐振电路的微分方程分析 | 第51-54页 |
3.3 混合谐振分段均衡策略 | 第54-57页 |
3.4 仿真分析 | 第57-64页 |
3.4.1 传统LC谐振仿真结果 | 第57-60页 |
3.4.2 三脉波仿真结果 | 第60-62页 |
3.4.3 混合谐振分段均衡策略仿真结果 | 第62-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软硬件平台搭建 | 第65-80页 |
4.1 均衡策略与程序设计 | 第65-66页 |
4.2 驱动电路设计 | 第66-68页 |
4.3 采样电路设计 | 第68-72页 |
4.3.1 电压采样电路设计 | 第68-70页 |
4.3.2 电流采样电路设计 | 第70-72页 |
4.4 IBLBE实验结果 | 第72-74页 |
4.5 TPRE实验结果 | 第74-7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附录 | 第85-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件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