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14-17页 |
第一章 宗教在高校渗透的方式、特点和危害 | 第17-25页 |
第一节 宗教在高校渗透的方式 | 第17-19页 |
一、讲坛宣讲 | 第17页 |
二、交流探讨 | 第17-18页 |
三、散发资料 | 第18页 |
四、帮扶治病 | 第18页 |
五、网络传播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宗教在高校渗透的特点 | 第19-20页 |
一、渠道多样化 | 第19页 |
二、技术现代化 | 第19页 |
三、形式生活化 | 第19-20页 |
四、意图伪装化 | 第20页 |
五、范围国际化 | 第20页 |
第三节 宗教在高校渗透的危害 | 第20-25页 |
一、影响师生团结爱国意识的培养 | 第21-22页 |
二、破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展开 | 第22-23页 |
三、误导师生丢失求知上进的精神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高校宗教渗透现状的实践调查与实证分析 | 第25-37页 |
第一节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第25-32页 |
一、调查样本与问卷设计 | 第25页 |
二、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概述 | 第25-31页 |
三、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某高校宗教渗透实证分析 | 第32-37页 |
一、案情简介 | 第32页 |
二、涉案人员基本情况 | 第32-33页 |
三、渗透方式途径分析 | 第33-34页 |
四、活动方式场地分析 | 第34页 |
五、本案例折射出的该高校防范宗教渗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第三章 宗教在高校渗透的原因分析 | 第37-43页 |
第一节 客观原因 | 第37-40页 |
一、社会环境复杂 | 第37页 |
二、防范制度松散 | 第37-38页 |
三、防范工作不足 | 第38页 |
四、家庭背景作用 | 第38-39页 |
五、宗教艺术魅力 | 第39-40页 |
第二节 主观原因 | 第40-43页 |
一、内在精神需要 | 第40页 |
二、困难挫折影响 | 第40页 |
三、时尚个性追求 | 第40-41页 |
四、宗教认识模糊 | 第41-43页 |
第四章 高校应对宗教渗透的对策 | 第43-57页 |
第一节 高校应对宗教渗透应遵循的政策法规 | 第43-45页 |
一、宗教信仰自由 | 第43-44页 |
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 第44页 |
三、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 第44-45页 |
第二节 高校应对宗教渗透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 第45-46页 |
一、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 第45-46页 |
二、坚持疏通与引导相结合 | 第46页 |
第三节 高校应对宗教渗透应采取的方法途径 | 第46-57页 |
一、客观看待师生信教现象,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引导 | 第46-48页 |
二、坚决贯彻我国宗教政策,促使宗教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 | 第48-50页 |
三、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坚决抵制各类非法宗教渗透活动 | 第50-51页 |
四、重视师生科学精神培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仰教育 | 第51-53页 |
五、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积极促进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 | 第53-55页 |
六、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高校师生社会适应能力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高校宗教现象调查表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