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 1.2 国内外现状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 1.2.1 国内现状的研究 | 第11-12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17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人口—土地城镇化非均衡发展的相关理论综述 | 第17-28页 |
| 2.1 人口城镇化理论研究 | 第17-23页 |
| 2.1.1 人口城镇化概念 | 第17页 |
| 2.1.2 人口城镇化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 2.1.3 人口滞后土地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 第18-23页 |
| 2.2 土地城镇化理论研究 | 第23-25页 |
| 2.2.1 土地城镇化概念 | 第23页 |
| 2.2.2 土地城镇化背景理论 | 第23-24页 |
| 2.2.3 中国式的土地城镇化解析 | 第24-25页 |
| 2.3 面板数据模型概念 | 第25-27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人口—土地城镇化非均衡发展的模型测定 | 第28-33页 |
| 3.1 我国人口—土地城镇化非均衡发展现状 | 第28-30页 |
| 3.2 我国人口—土地城镇化非均衡发展模型测定 | 第30-32页 |
| 3.2.1 协调性模型的设定 | 第30-31页 |
| 3.2.2 非协调性分析 | 第31-32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人口—土地城镇化非均衡发展实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 第33-46页 |
| 4.1 陕西省人口—土地城镇化发展现状 | 第33-38页 |
| 4.2 面板模型基本设定 | 第38-39页 |
| 4.3 变量指标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39-40页 |
| 4.3.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9页 |
| 4.3.2 确定进入模型的指标变量 | 第39-40页 |
| 4.3.3 样本数据的来源 | 第40页 |
| 4.4 人口—土地城镇化非均衡发展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 第40-41页 |
| 4.5 计量分析 | 第41-45页 |
| 4.5.1 模型设定及效应检验 | 第41-42页 |
| 4.5.2 模型估计 | 第42-44页 |
| 4.5.3 协整检验 | 第44-45页 |
| 4.6 研究结果分析 | 第45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人口—土地城镇化非均衡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50页 |
| 5.1 人口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 | 第46-47页 |
| 5.1.1 经济发展水平 | 第46-47页 |
| 5.1.2 户籍制度 | 第47页 |
| 5.1.3 就业水平 | 第47页 |
| 5.2 土地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 | 第47-49页 |
| 5.2.1 经济发展水平 | 第48页 |
| 5.2.2 分税制度 | 第48-49页 |
| 5.2.3 土地制度 | 第49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六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 第50-55页 |
| 6.1 结论 | 第50页 |
| 6.2 加快人口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 第50-52页 |
| 6.2.1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第50-51页 |
| 6.2.2 户籍制度改革 | 第51页 |
| 6.2.3 就业促进 | 第51-52页 |
| 6.3 保证土地城镇化高效发展的相关建议 | 第52-53页 |
| 6.3.1 土地财政制度改革 | 第52-53页 |
| 6.3.2 城乡二元结构改革 | 第53页 |
| 6.3.3 建立增值收益分配制度 | 第53页 |
| 6.4 不足与进一步展望 | 第53-55页 |
| 6.4.1 存在的不足 | 第53-54页 |
| 6.4.2 进一步展望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附录 | 第58-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