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基本建设经济论文--基本建设组织与管理论文

基于电子招投标手段的建设工程围串标行为治理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9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8-9页
        一、选题背景第8页
        二、选题意义第8-9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4页
        一、国外研究综述第9-11页
        二、国内研究综述第11-14页
    第三节 招投标的涵义及相关理论第14-17页
        一、招投标第14-15页
        二、拍卖第15-16页
        三、围串标第16-17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第17-18页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二章 建设工程围串标行为治理理论与现状分析第19-31页
    第一节 建设工程围串标行为治理理论第19-23页
        一、信息不对称视角第19-20页
        二、利益寻租理论视角第20-21页
        三、委托—代理视角第21-22页
        四、博弈论视角第22-23页
    第二节 建设工程围串标行为的现状及表现形式第23-27页
        一、我国建设工程围串标行为的现状第23-24页
        二、围串标行为表现形式第24-27页
    第三节 建设工程围串标行为的发生危害及其原因第27-31页
        一、建设工程围串标行为的危害第27-28页
        二、建设工程围串标行为的原因分析第28-31页
第三章 w市电子招投标建设及运用的实证分析第31-37页
    第一节 w市电子招投标发展概况第31-32页
    第二节 W市电子交易平台初显成效第32-33页
        一、电子平台的实施让竞争更充分第32页
        二、减少投标人之间的串标风险第32-33页
        三、全程电子化让评标手段更公正第33页
        四、全程电子化让招投标环节更高效第33页
        五、信息化让监督更有效第33页
    第三节 W市建设工程电子招投标存在的问题第33-35页
        一、电子招投标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第33-34页
        二、电子招投标各方主体还不够重视第34页
        三、各级平台建设还不均衡第34-35页
    第四节 W市电子招投标系统建设的优化对策第35-37页
        一、统筹规划实现平台的统一建设第35页
        二、建章立制 加强各方主体培训第35-36页
        三、统一标准 实现系统兼容互认第36页
        四、加大投入 实现信息安全第36-37页
第四章 建设工程围串标行为治理中电子招投标的作用第37-48页
    第一节 建设工程电子招投标的发展现状第37-40页
        一、国外发展现状第37页
        二、国内发展现状第37-40页
    第二节 建设工程电子招投标的运行机制第40-42页
        一、交易平台第40-41页
        二、公共服务平台第41-42页
        三、行政监督平台第42页
    第三节 电子招投标在防治工程建设围串标行为中的作用第42-46页
        一、阻断特殊信息流通 促进应用信息对称第42-44页
        二、再造招标投标环节 规范当事主体行为第44页
        三、超前识别违规现象 追溯违法违规踪迹第44-45页
        四、填补行政监管漏洞 助推信用平台建设第45-46页
    第四节 电子招投标在防治政府建设工程围串标行为上存在的不足第46-48页
        一、固有招投标体制机制问题第46页
        二、标准化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的问题第46页
        三、电子招投标行政监督不适应第46-48页
第五章 基于电子招投标工具优化的建设工程围串标行为治理途径第48-55页
    第一节 基于建设工程围串标行为发生阶段的电子招投标治理途径第48-50页
        一、标前准备阶段第48-49页
        二、标中交易阶段第49-50页
        三、标后履约阶段第50页
    第二节 基于电子招投标工具优化的建设工程围串标行为治理途径第50-55页
        一、加强立法 出台行业规范第51-52页
        二、改进技术 构建网络保障系统第52-53页
        三、明确职责 形成各方联动机制第53页
        四、建设人才队伍 实现系统功能深化第53-55页
结语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后记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贵州省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研究
下一篇: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