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11页 |
摘要 | 第11-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42页 |
1.1 昆虫凝集素的特性与功能 | 第14-30页 |
1.1.1 凝集素 | 第15页 |
1.1.2 C-型凝集素 | 第15-30页 |
1.1.3 昆虫凝集素的应用与展望 | 第30页 |
1.2 无脊椎动物溶血素的特性、作用机制及功能 | 第30-42页 |
1.2.1 理化特性 | 第33-36页 |
1.2.2 来源 | 第36页 |
1.2.3 溶血组分的分离 | 第36-37页 |
1.2.4 表面结合和作用机理 | 第37-39页 |
1.2.5 溶血素和补体系统 | 第39-40页 |
1.2.6 调控机制 | 第40-41页 |
1.2.7 功能 | 第41-42页 |
2 引言 | 第42-45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42-44页 |
2.2 目的与意义 | 第44-45页 |
3 棉铃虫齿唇姬蜂寄生对棉铃虫凝集活性和C-型免疫凝集素基因转录的调控 | 第45-6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6-50页 |
3.1.1 昆虫饲养 | 第46页 |
3.1.2 棉铃虫齿唇姬蜂对棉铃虫的寄生 | 第46-47页 |
3.1.3 寄生蜂对寄主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7页 |
3.1.4 棉铃虫血淋巴的制备 | 第47页 |
3.1.5 蛋白浓度测定 | 第47页 |
3.1.6 SDS-PAGE电泳分析 | 第47页 |
3.1.7 红细胞的制备 | 第47-48页 |
3.1.8 凝集活性的检测 | 第48页 |
3.1.9 交叉吸附 | 第48页 |
3.1.10 总RNA的提取及c DNA合成 | 第48页 |
3.1.11 荧光定量PCR | 第48-49页 |
3.1.12 数据分析 | 第49-5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0-60页 |
3.2.1 寄生蜂寄生对棉铃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50-51页 |
3.2.2 寄生蜂寄生对寄主幼虫血淋巴蛋白的影响 | 第51-52页 |
3.2.3 棉铃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血淋巴凝集活性 | 第52-54页 |
3.2.4 交叉吸附对血淋巴凝集活性的影响 | 第54页 |
3.2.5 寄生对寄主幼虫血淋巴凝集素活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3.2.6 8 个C-型凝集素基因的发育表达谱 | 第55-57页 |
3.2.7 8 个C-型凝集素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 | 第57页 |
3.2.8 寄生对8个C-型凝集素转录水平的影响 | 第57-60页 |
4 棉铃虫齿唇姬蜂寄生诱导棉铃虫血淋巴溶血因子的高表达 | 第60-72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61-64页 |
4.1.1 昆虫饲养 | 第61页 |
4.1.2 脊椎动物红细胞的制备 | 第61页 |
4.1.3 棉铃虫幼虫血淋巴的制备 | 第61页 |
4.1.4 棉铃虫不同发育期血浆及卵和幼虫组织提取物的制备 | 第61页 |
4.1.5 棉铃虫齿唇姬蜂寄生后寄主幼虫血浆样品的制备 | 第61-62页 |
4.1.6 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棉铃虫幼虫 | 第62页 |
4.1.7 溶血活性检测 | 第62-63页 |
4.1.8 硫酸铵沉淀 | 第63页 |
4.1.9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63页 |
4.1.10 统计分析 | 第63-6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4-72页 |
4.2.1 棉铃虫溶血活性因子的检测 | 第64-67页 |
4.2.2 棉铃虫溶血因子的化学性质 | 第67页 |
4.2.3 棉铃虫溶血素的时空特性 | 第67-70页 |
4.2.4 寄生蜂寄生对溶血因子的影响 | 第70-71页 |
4.2.5 溶血活性对细菌感染的应答 | 第71-72页 |
5 棉铃虫唾液(反吐液)中新凝集素和溶血素的识别与初步鉴定 | 第72-8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6页 |
5.1.1 昆虫采集与饲养 | 第73页 |
5.1.2 幼虫唾液的提取 | 第73页 |
5.1.3 组织的制备 | 第73页 |
5.1.4 脊椎动物红细胞的制备 | 第73-74页 |
5.1.5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74页 |
5.1.6 凝集素的识别与初步鉴定 | 第74页 |
5.1.7 溶血活性检测 | 第74-75页 |
5.1.8 硫酸铵沉淀 | 第75页 |
5.1.9 交叉吸附 | 第75页 |
5.1.10 膜吸附 | 第75页 |
5.1.11 差异蛋白的筛选和质谱分析 | 第75-76页 |
5.1.12 统计分析 | 第7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8页 |
5.2.1 棉铃虫唾液凝集素的检测 | 第76-77页 |
5.2.2 唾液凝集活性物质的化学性质 | 第77页 |
5.2.3 凝集素的糖结合特性 | 第77-78页 |
5.2.4 棉铃虫唾液溶血素的检测 | 第78-81页 |
5.2.5 虫龄对棉铃虫幼虫唾液溶血活性的影响 | 第81-82页 |
5.2.6 食物对棉铃虫唾液溶血活性的影响 | 第82页 |
5.2.7 几种鳞翅目昆虫唾液溶血活性的比较 | 第82-83页 |
5.2.8 唾液溶血素的来源 | 第83-85页 |
5.2.9 唾液溶血因子的化学性质 | 第85页 |
5.2.10 交叉吸附对溶血活性的影响 | 第85-86页 |
5.2.11 SDS-PAGE和差异条带ESI质谱分析 | 第86-88页 |
6 棉铃虫血淋巴溶血素的理化特性 | 第88-96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89-91页 |
6.1.1 昆虫采集与饲养 | 第89页 |
6.1.2 脊椎动物红细胞的制备 | 第89页 |
6.1.3 棉铃虫幼虫血淋巴的制备 | 第89页 |
6.1.4 溶血活性检测方法 | 第89-90页 |
6.1.5 温度 | 第90页 |
6.1.6 浓度 | 第90页 |
6.1.7 反应时间 | 第90页 |
6.1.8 p H | 第90页 |
6.1.9 EDTA与金属离子 | 第90-91页 |
6.1.10 糖抑制 | 第91页 |
6.1.11 统计分析 | 第91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91-96页 |
6.2.1 温度对血淋巴溶血活性的影响 | 第91-92页 |
6.2.2 血淋巴浓度与溶血活性的关系 | 第92页 |
6.2.3 作用时间与溶血的关系 | 第92-93页 |
6.2.4 p H对溶血活性的影响 | 第93-94页 |
6.2.5 EDTA和金属离子对血淋巴溶血活性的影响 | 第94-95页 |
6.2.6 糖结合特性 | 第95-96页 |
7 棉铃虫唾液(反吐液)溶血素的理化特性 | 第96-104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96-98页 |
7.1.1 昆虫的采集与饲养 | 第96页 |
7.1.2 脊椎动物红细胞的制备 | 第96-97页 |
7.1.3 棉铃虫幼虫唾液的制备 | 第97页 |
7.1.4 蜂毒毒液的制备 | 第97页 |
7.1.5 溶血活性检测方法 | 第97页 |
7.1.6 温度 | 第97页 |
7.1.7 浓度 | 第97页 |
7.1.8 作用时间 | 第97页 |
7.1.9 p H | 第97页 |
7.1.10 EDTA与金属离子 | 第97-98页 |
7.1.11 糖抑制 | 第98页 |
7.1.12 统计分析 | 第98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4页 |
7.2.1 温度对溶血活性的影响 | 第98-99页 |
7.2.2 浓度与溶血活性的关系 | 第99页 |
7.2.3 作用时间与溶血的关系 | 第99-100页 |
7.2.4 p H对溶血活性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7.2.5 EDTA和金属离子对溶血活性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7.2.6 糖抑制 | 第103-104页 |
8 结论与讨论 | 第104-117页 |
8.1 棉铃虫齿唇姬蜂寄生对棉铃虫凝集活性和C-型免疫凝集素基因转录的调控 | 第104-107页 |
8.1.1 寄生显著抑制棉铃虫的生长发育 | 第104页 |
8.1.2 寄生导致棉铃虫幼虫血淋巴蛋白发生明显改变 | 第104页 |
8.1.3 凝集素表达与寄主发育相关 | 第104-105页 |
8.1.4 寄生干扰了寄主棉铃虫自身凝集活性的变化规律 | 第105页 |
8.1.5 C-型凝集素参与棉铃虫的生长发育过程 | 第105-106页 |
8.1.6 棉铃虫C-型凝集素在组织间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 | 第106页 |
8.1.7 寄生蜂调控寄主C-型凝集素基因转录水平的方式不同 | 第106-107页 |
8.2 棉铃虫齿唇姬蜂寄生诱导棉铃虫血淋巴溶血因子的高表达 | 第107-108页 |
8.2.1 棉铃虫血淋巴对多种脊椎动物红细胞具有溶血活性 | 第107页 |
8.2.2 血淋巴溶血活性物质的本质为蛋白质 | 第107页 |
8.2.3 溶血素在棉铃虫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和多个组织广泛分布 | 第107-108页 |
8.2.4 血淋巴溶血素与免疫相关 | 第108页 |
8.3 棉铃虫唾液(反吐液)中新凝集素和溶血素的识别与初步鉴定 | 第108-111页 |
8.3.1 棉铃虫唾液中存在免疫识别因子凝集素 | 第108-109页 |
8.3.2 棉铃虫唾液凝集素不同于血淋巴凝集素 | 第109页 |
8.3.3 棉铃虫唾液中存在天然的溶血活性物质 | 第109页 |
8.3.4 棉铃虫唾液溶血活性与其生长发育相关 | 第109页 |
8.3.5 鳞翅目昆虫唾液中普遍存在溶血活性物质 | 第109-110页 |
8.3.6 唾液溶血素可能来源于唾腺和中肠 | 第110页 |
8.3.7 棉铃虫唾液溶血活性物质的本质是蛋白质 | 第110页 |
8.3.8 唾液溶血素与细胞膜结合 | 第110-111页 |
8.3.9 唾液溶血素可能是酶类物质 | 第111页 |
8.4 棉铃虫血淋巴溶血素的理化特性 | 第111-113页 |
8.4.1 血淋巴溶血素具有热不稳定性 | 第111页 |
8.4.2 浓度影响血淋巴溶血活性 | 第111-112页 |
8.4.3 作用时间影响血淋巴溶血活性 | 第112页 |
8.4.4 血淋巴溶血素对酸碱敏感 | 第112页 |
8.4.5 EDTA促进血淋巴溶血活性 | 第112页 |
8.4.6 钙离子对血淋巴溶血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 第112-113页 |
8.4.7 血淋巴溶血素不与测试的糖结合 | 第113页 |
8.5 棉铃虫唾液(反吐液)溶血素的理化特性 | 第113-117页 |
8.5.1 唾液溶血素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 | 第113-114页 |
8.5.2 浓度影响唾液溶血活性 | 第114页 |
8.5.3 作用时间影响唾液溶血效应 | 第114页 |
8.5.4 唾液具有广泛的p H耐受度 | 第114-115页 |
8.5.5 EDTA对唾液溶血活性具有促进作用 | 第115页 |
8.5.6 不同金属离子对唾液溶血活性的影响不同 | 第115-116页 |
8.5.7 唾液溶血素不与测试的糖结合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第117-134页 |
ABSTRACT | 第134-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