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民族史志论文

鄂伦春族经济史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8-28页
    一、选题意义第18-19页
    二、文献综述第19-26页
    三、鄂伦春族经济史的阶段划分与研究方法第26-28页
第一章 鄂伦春族的族称、族源与人口分布第28-40页
    第一节 鄂伦春族的族源、族称第28-31页
        一、历史上鄂伦春族的自称和他称第28-29页
        二、鄂伦春的族源之争第29-31页
    第二节 鄂伦春氏族社会组织第31-35页
        一、由血缘家族到母系再到父系氏族公社的过渡第31-34页
        二、鄂伦春氏族公社的内部结构第34-35页
    第三节 鄂伦春族的环境与人口第35-40页
        一、地理环境与自然环境第36-37页
        二、鄂伦春族人口及分布第37-40页
第二章 鄂伦春原始氏族的狩猎采集经济第40-70页
    第一节 以男子为主体的游猎生产方式第40-51页
        一、鄂伦春族游猎生产方式的形成第40-43页
        二、猎物种类与主要猎产品第43-45页
        三、狩猎生产工具与狩猎技术的发展第45-49页
        四、狩猎生产组织与特点第49-51页
    第二节 以妇女为主体的采集及家庭手工业生产第51-57页
        一、原始采集生产方式在鄂伦春氏族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第52-53页
        二、采集的主要植物与采集工具第53-55页
        三、原始家庭手工业第55-57页
    第三节 鄂伦春氏族内部的产品分配第57-62页
        一、鄂伦春分配原则的变化过程第57-58页
        二、猎物分配与采集物分配的特点第58-61页
        三、氏族首领在产品分配中的作用第61-62页
    第四节 鄂伦春氏族的谙达交易第62-70页
        一、主要交易形式——谙达贸易第62-64页
        二、猎产品的物物交换第64-66页
        三、交易场所与交易价格第66-68页
        四、安达交易对鄂伦春氏族经济生活的影响第68-70页
第三章 清代至民国时期鄂伦春氏族经济第70-100页
    第一节 清廷对鄂伦春氏族的统治政策第70-77页
        一、清廷对鄂伦春部的征服第70-71页
        二、布特哈八旗贡纳兵役制度第71-75页
        三、鄂伦春氏族对保卫和开发东北边疆经济的贡献第75-77页
    第二节 清廷对鄂伦春部的贡赏制度第77-83页
        一、贡赏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其性质第77-78页
        二、贡赏制度明细第78-80页
        三、官方谙达贸易和贡赏制度的衰落第80-82页
        四、贡赏制度对鄂伦春氏族狩猎经济的影响第82-83页
    第三节 鄂伦春氏族商品经济的发展第83-88页
        一、鄂伦春氏族商品交换出现的原因第84-85页
        二、商品交换与狩猎经济的商品化第85-87页
        三、商品交换对鄂伦春氏族经济生活的影响第87-88页
    第四节 清廷“弃猎归农”政策影响下的农业生产第88-95页
        一、清廷“弃猎归农”政策的产生第89-90页
        二、鄂伦春氏族农业生产出现的过程第90-93页
        三、“弃猎归农”政策的失败及农业对鄂伦春氏族的影响第93-95页
    第五节 日本帝国主义对鄂伦春狩猎经济的殖民统治第95-100页
        一、日伪对鄂伦春人的经济剥削第96-97页
        二、个体猎户的出现第97-98页
        三、鄂伦春氏族制度的瓦解和杂居村庄的产生第98-100页
第四章 从原始部族向社会主义社会的直接过渡第100-119页
    第一节 鄂伦春自治旗的社会主义经济第100-106页
        一、鄂伦春族的民族识别第100-101页
        二、鄂伦春族自治旗的建立第101-103页
        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鄂伦春自治旗的建立过程第103-104页
        四、“直过”对鄂伦春族经济的意义及特点第104-106页
    第二节 鄂伦春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第106-110页
        一、以猎为主的经济结构第106-107页
        二、农副业的发展第107-110页
    第三节 鄂伦春族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第110-119页
        一、集体生产组织:互助组和生产合作社第110-114页
        二、人民公社制度时期的集体生产组织第114-116页
        三、按劳分配制度第116-119页
第五章 20世纪50年代从游猎到定居的转变第119-138页
    第一节 定居政策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第119-124页
        一、定居政策产生的背景第119-121页
        二、定居政策与“被定居”民族的矛盾第121-122页
        三、定居的意义第122-124页
    第二节 “动员下山”定居政策对鄂伦春人生活的影响第124-130页
        一、以“部落”为单位的定居政策第124-126页
        二、定居点的确立与鄂伦春族对定居生活的适应第126-127页
        三、鄂伦春族教育、卫生、商业系统的发展第127-130页
    第三节 外部移民对鄂伦春族的影响第130-134页
        一、内地林业工人的大量迁入和森林采伐第130-132页
        二、人口迁入对鄂伦春族狩猎经济的影响第132-134页
    第四节 定居后的狩猎经济的变化第134-138页
        一、濒临没落的狩猎经济第134-135页
        二、饲养业和其他副业的兴起第135-138页
第六章 20世纪90年代封枪禁猎与游猎经济的转型第138-159页
    第一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鄂伦春族经济第138-142页
        一、鄂伦春人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适应第138-141页
        二、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的形成第141-142页
    第二节 封枪禁猎第142-146页
        一、全面而迅速的禁猎政策第143-144页
        二、鄂伦春族游猎生产方式存在条件的丧失第144-146页
    第三节 鄂伦春族新生产方式形成的主体条件第146-150页
        一、国家政策养起来的老猎民第146-148页
        二、团结户与女婿户对新生产方式培育的意义第148-149页
        三、代际转化与生产方式转型第149-150页
    第四节 鄂伦春族游猎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第150-159页
        一、农业第150-152页
        二、养殖业、畜牧业第152-154页
        三、手工业——家庭小作坊的发展第154-156页
        四、商业、旅游、服务业第156-157页
        五、国家企事业单位及公务人员第157-159页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59-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65页
致谢第165-16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传统村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以山西省光村为例
下一篇:近代西方人眼中的琉球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