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介孔材料及介孔碳材料 | 第11-12页 |
1.3 介孔碳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12-17页 |
1.3.1 硬模板法 | 第12-15页 |
1.3.2 软模板法 | 第15-17页 |
1.4 介孔碳材料的表面化学改性 | 第17-18页 |
1.4.1 直接合成法 | 第17-18页 |
1.4.2 后修饰法 | 第18页 |
1.5 磁性碳介孔材料 | 第18-21页 |
1.5.1 核壳介孔材料 | 第19-20页 |
1.5.2 负载介孔材料 | 第20-21页 |
1.6 介孔碳材料作为吸附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第21-22页 |
1.6.1 介孔碳对染料大分子的吸附 | 第21页 |
1.6.2 介孔碳对重金属的吸附 | 第21-22页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仪器和吸附实验 | 第23-30页 |
2.1 药品和仪器 | 第23-24页 |
2.2 表征和测试方法 | 第24-25页 |
2.2.1 掺杂磁性介孔碳材料的表征 | 第24-25页 |
2.2.2 pHpzc值的测定 | 第25页 |
2.2.3 染料浓度的测定 | 第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2.3.1 染料的性质 | 第25-26页 |
2.3.2 吸附实验 | 第26页 |
2.3.3 循环实验 | 第26-27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27-30页 |
2.4.1 吸附动力学方程 | 第27-28页 |
2.4.2 吸附平衡方程 | 第28-30页 |
第3章N掺杂磁性介孔碳的制备及其对染料机理的研究 | 第30-46页 |
3.1 引言 | 第30-31页 |
3.2 N掺杂磁性介孔碳Fe_3O_4@N-m C的制备方法 | 第31-32页 |
3.3 N掺杂磁性介孔碳的表征和讨论 | 第32-38页 |
3.3.1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32-33页 |
3.3.2 N_2 吸附-脱附分析 | 第33页 |
3.3.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3-34页 |
3.3.4 拉曼分析 | 第34页 |
3.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34-36页 |
3.3.6 热重测试 | 第36页 |
3.3.7 磁性(VSM)测试 | 第36-37页 |
3.3.8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 | 第37-38页 |
3.4 吸附性能和机理研究 | 第38-44页 |
3.4.1 染料吸附 | 第38-42页 |
3.4.1.1 时间对吸附影响 | 第38-39页 |
3.4.1.2 pH对吸附影响 | 第39-40页 |
3.4.1.3 初始浓度对吸附影响 | 第40-41页 |
3.4.1.4 循环实验 | 第41-42页 |
3.4.2 吸附机理研究 | 第42-44页 |
3.4.2.1 吸附等温线方程 | 第42页 |
3.4.2.2 吸附动力学 | 第42-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N/O掺杂磁性介孔碳的制备以及其对染料吸附机理研究 | 第46-63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Fe_xO_y@N-O-mC的制备 | 第46-48页 |
4.3 样品的结构表征及讨论 | 第48-53页 |
4.3.1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48页 |
4.3.2 N_2 吸附-脱附分析 | 第48-49页 |
4.3.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9-50页 |
4.3.4 拉曼分析 | 第50页 |
4.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 | 第50-52页 |
4.3.6 磁性(VSM)测试 | 第52页 |
4.3.7 扫描和透射电镜 | 第52-53页 |
4.3.8 热重分析 | 第53页 |
4.4 吸附性能和机理研究 | 第53-61页 |
4.4.1 染料吸附 | 第53-58页 |
4.4.1.1 时间对吸附影响 | 第53-55页 |
4.4.1.2 pH对吸附影响 | 第55-56页 |
4.4.1.3 初始浓度对吸附影响 | 第56-57页 |
4.4.1.4 循环实验 | 第57-58页 |
4.4.2 吸附机理研究 | 第58-61页 |
4.4.2.1 吸附等温线方程 | 第58-59页 |
4.4.2.2 吸附动力学方程 | 第59-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