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3-17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 校企协同创新推进中小纺织企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 | 第19-20页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 | 第19页 |
2.1.2 中国共产党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 | 第19-20页 |
2.1.3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思想 | 第20页 |
2.2 相关的经济学理论 | 第20-23页 |
2.2.1 内生增长理论 | 第20-21页 |
2.2.2 索洛增长模型 | 第21-22页 |
2.2.3 熊彼特创新理论 | 第22-23页 |
2.3 校企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2.3.1 协作理论及系统理论 | 第23-24页 |
2.3.2 大学职能扩展理论 | 第24-25页 |
3 校企协同创新推进中小纺织企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可行性必要性 | 第25-31页 |
3.1 校企协同创新理论的提出和内涵 | 第25-26页 |
3.1.1 校企协同创新理论的提出 | 第25-26页 |
3.1.2 校企协同创新的内涵 | 第26页 |
3.2 中小纺织企业校企协同创新的可行性 | 第26-28页 |
3.2.1 高校对知识人才的集聚和学术前沿的把握 | 第26-27页 |
3.2.2 企业对市场敏锐性和资本运作的专业性 | 第27页 |
3.2.3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服务 | 第27-28页 |
3.3 中小纺织企业校企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 第28-31页 |
3.3.1 实现高校与中小纺织企业知识的转移 | 第28页 |
3.3.2 提升中小纺织企业人才的培养 | 第28-29页 |
3.3.3 促进中小纺织企业结构优化 | 第29页 |
3.3.4 增强中小纺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第29-31页 |
4 校企协同创新推进湖北中小纺织企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 | 第31-41页 |
4.1 湖北省中小纺织企业校企协同创新的现状 | 第31-37页 |
4.1.1 合作的政策环境趋好 | 第31-32页 |
4.1.2 校企合作形式多样 | 第32-33页 |
4.1.3 科研成果突出,经济效益明显 | 第33-37页 |
4.2 湖北省中小纺织企业校企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4.3 湖北省中小纺织企业校企协同创新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9-41页 |
4.3.1 合作双方研究理念存在差异,技术创新不能形成合力 | 第39页 |
4.3.2 校企价值观的差异性,严重抑制校企协同创新的活力 | 第39-40页 |
4.3.3 合作机制不完善,造成校企协同创新脱节现象严重 | 第40-41页 |
5 发达国家校企协同创新的模式及启示 | 第41-46页 |
5.1 发达国家校企协同创新的模式 | 第41-43页 |
5.1.1“美国硅谷”模式分析 | 第41-42页 |
5.1.2 德国“弗朗霍夫协会”模式分析 | 第42页 |
5.1.3 日本“TAMA协会”模式分析 | 第42-43页 |
5.2 发达国家校企协同创新的启示 | 第43-46页 |
5.2.1 政府的引导作用 | 第43页 |
5.2.2 企业的主体作用 | 第43-44页 |
5.2.3 科技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 | 第44-46页 |
6 校企协同创新推进湖北中小纺织企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考 | 第46-52页 |
6.1 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校企协同创新制度环境 | 第46-48页 |
6.1.1 制定配套措施 | 第46-47页 |
6.1.2 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 | 第47-48页 |
6.1.3 健全服务体系 | 第48页 |
6.2 中小纺织企业要有创新意识,选择适切的协同创新项目和模式 | 第48-50页 |
6.2.1 树立创新意识 | 第48-49页 |
6.2.2 选择适切的合作模式 | 第49页 |
6.2.3 发挥主体作用 | 第49-50页 |
6.3 高校要转变办法理念,完善评价体系,激发创新动力 | 第50-52页 |
6.3.1 转变办学观念 | 第50页 |
6.3.2 完善评价体系 | 第50-51页 |
6.3.3 主动融入企业 | 第51页 |
6.3.4 创建校企协同创新中心 | 第51-52页 |
7 总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