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论文基本框架 | 第19-20页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0-21页 |
2 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 第21-25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2.1.1 财务报告目标理论 | 第21页 |
2.1.2 有效市场理论 | 第21-22页 |
2.1.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页 |
2.2 业绩预告的制度背景 | 第22-25页 |
3 业绩预告信息的分类统计分析 | 第25-37页 |
3.1 绩预告信息的分类 | 第25-26页 |
3.2 绩预告信息披露情况统计 | 第26-29页 |
3.3 业绩预告信息的分类分析 | 第29-37页 |
3.3.1 业绩预告误差 | 第29-30页 |
3.3.2 绩预告信息的分类分析 | 第30-37页 |
4 业绩预告信息市场反应的实证研究 | 第37-57页 |
4.1 研究假设、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 第37-41页 |
4.1.1 研究假设 | 第37页 |
4.1.2 研究方法及步骤 | 第37-39页 |
4.1.3 样本选择 | 第39-41页 |
4.2 业绩预告信息市场反应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41-51页 |
4.2.1 市场对“好消息”的反应 | 第41-42页 |
4.2.2 市场对“坏消息”的反应 | 第42-46页 |
4.2.3 市场对“准确类”信息的反应 | 第46-47页 |
4.2.4 市场对“非准确类”信息的反应 | 第47-51页 |
4.3 实证研究的结论及启示 | 第51-57页 |
4.3.1 实证研究的结论 | 第51-55页 |
4.3.2 实证研究的启示 | 第55-57页 |
5 完善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制度的建议 | 第57-61页 |
5.1 上市公司自我完善业绩预告信息披露的建议 | 第57-58页 |
5.1.1 转变业绩预告信息披露的观念 | 第57页 |
5.1.2 加强业绩预告信息披露的内部控制 | 第57-58页 |
5.2 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披露的监管建议 | 第58-61页 |
5.2.1 增加并规范业绩预告信息披露的内容 | 第58-59页 |
5.2.2 建立业绩预告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制度 | 第59页 |
5.2.3 加强对“坏消息”和“非准确类”信息的监管 | 第59-60页 |
5.2.4 严厉处罚利用内幕信息进行非法交易的行为 | 第60-61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61-6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9页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