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其他论文

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研究--以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导论第9-18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第9-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目的第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研究综述第11-14页
        1.3.1 文献梳理第11-14页
        1.3.2 文献评析第14页
    1.4 核心概念界定第14-16页
        1.4.1 枢纽型社会组织第14-15页
        1.4.2 社会治理第15-16页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6-17页
        1.5.1 研究思路第16-17页
        1.5.2 研究方法第17页
    1.6 创新之处及不足第17-18页
2 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产生背景与作用分析第18-28页
    2.1 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支撑第18-19页
        2.1.1 治理理论第18页
        2.1.2 志愿失灵理论第18-19页
    2.2 我国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产生背景第19-23页
        2.2.1 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治理理念下的逻辑必然第19-20页
        2.2.2 社会组织良性发展的现实需求第20-23页
    2.3 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第23-28页
        2.3.1 加速政府角色转变第23-24页
        2.3.2 突破社会组织管理困境第24-25页
        2.3.3 推进官办社会组织转型第25-26页
        2.3.4 完善社会治理监督评估机制第26-28页
3. 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为例第28-44页
    3.1 残联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客观性与必然性第28-29页
    3.2 残联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探索实践第29-39页
        3.2.1 构建完善的政策和工作体系第30-31页
        3.2.2 培育扶持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第31-33页
        3.2.3 联手服务,树立品牌第33-35页
        3.2.4 推动政府购买,优化服务供给第35-38页
        3.2.5 搭建平台,健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第38-39页
    3.3 北京市残联探索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启示与反思第39-44页
        3.3.1 启示一:培育和凝聚社会组织是发挥好社会治理作用的前提第39-40页
        3.3.2 启示二:完善的政策体系和监督评估机制是发挥好社会治理作用的保障第40页
        3.3.3 启示三:建立健全的组织体系是发挥好社会治理作用的关键第40-41页
        3.3.4 反思一:法律地位不高第41页
        3.3.5 反思二:监督体系不健全第41页
        3.3.6 反思三:角色定位模糊第41-42页
        3.3.7 反思四:资源获取能力不足第42-44页
4 国内外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梳理第44-47页
    4.1 国内的基本探索第44页
        4.1.1 上海市静安区“1+5+X”枢纽型管理模式第44页
    4.2 国外的实践经验第44-46页
        4.2.1 美国印第安纳州的社会组织网络第44-45页
        4.2.2 英国志愿服务产业链条第45-46页
    4.3 国内外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经验启示第46-47页
5 完善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路径第47-49页
    5.1 健全制度体系,明确法理依据第47页
    5.2 完善监督体系,建立动态评价机制第47-48页
    5.3 明确角色定位,淡化行政色彩第48页
    5.4 扩展融资渠道,提升资源获取能力第48-49页
结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组织孵化器功能模式比较研究
下一篇:独生子女老年父母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