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麦克风阵列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15-16页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麦克风阵列的背景知识 | 第17-30页 |
2.1 语音信号处理的背景知识 | 第17-21页 |
2.1.1 语音信号 | 第17-19页 |
2.1.2 噪声信号 | 第19-20页 |
2.1.3 空间采样定理 | 第20-21页 |
2.2 麦克风阵列语音处理的背景知识 | 第21-29页 |
2.2.1 麦克风阵列与波束形成 | 第21-23页 |
2.2.2 室内混响 | 第23-25页 |
2.2.3 远场和近场模型 | 第25-27页 |
2.2.4 麦克风阵列拓扑结构 | 第27-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麦克风阵列技术 | 第30-47页 |
3.1 时间延迟估计和声源定位 | 第30-35页 |
3.1.1 广义互相关时延估计法 | 第30-33页 |
3.1.2 LMS自适应时延估计法 | 第33页 |
3.1.3 基于语音特性的时延估计 | 第33-34页 |
3.1.4 基于时延的声源定位方法 | 第34-35页 |
3.2 麦克风波束形成技术 | 第35-44页 |
3.2.1 固定波束形成法 | 第36-37页 |
3.2.2 线性约束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 | 第37-39页 |
3.2.3 广义旁瓣抵消波束形成方法 | 第39-41页 |
3.2.4 后置滤波的语音增强方法 | 第41-42页 |
3.2.5 各种波束形成方法比较 | 第42-44页 |
3.3 常规消噪方法 | 第44-46页 |
3.3.1 谱减法 | 第44-45页 |
3.3.2 小波阈值去噪法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麦克风阵列在手机上的应用 | 第47-67页 |
4.1 麦克风阵列运用于手机上的难点 | 第47-50页 |
4.1.1 手机尺寸和成本的问题 | 第48-49页 |
4.1.2 手机处理速度问题 | 第49页 |
4.1.3 通话时延问题 | 第49页 |
4.1.4 手机功耗问题 | 第49页 |
4.1.5 手机美观问题 | 第49-50页 |
4.2 目前常用手机麦克风技术 | 第50-51页 |
4.2.1 手机SAM技术 | 第50-51页 |
4.2.2 改进后的SAM-VE技术 | 第51页 |
4.3 阵元参数选择 | 第51-53页 |
4.4 免提模式下的麦克风阵列 | 第53-60页 |
4.4.1 免提模式下总体流程图 | 第53-54页 |
4.4.2 AEC回声消除算法 | 第54-55页 |
4.4.3 去混响方法 | 第55-56页 |
4.4.4 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 | 第56-57页 |
4.4.5 仿真实验 | 第57-60页 |
4.5 手持模式下的麦克风阵列 | 第60-66页 |
4.5.1 手持模式下总体流程图 | 第60-61页 |
4.5.2 GSC与Zelinski结合的波束形成法 | 第61页 |
4.5.3 各种手机模型下的注视方向 | 第61-64页 |
4.5.4 实验仿真 | 第64-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70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7-68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