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公路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定量评价
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线路 | 第17-19页 |
第2章 陕西省区域概况 | 第19-27页 |
2.1 区域环境地质概况 | 第19页 |
2.2 公路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 第19-20页 |
2.2.1 滑坡灾害的发育特征 | 第19-20页 |
2.2.2 崩塌灾害的发育特征 | 第20页 |
2.3 干线公路网及其边坡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 第20-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7-31页 |
3.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27页 |
3.2 公路边坡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 | 第27-28页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28-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陕北公路边坡的聚类分析 | 第31-40页 |
4.1 K-均值聚类法基本原理 | 第31-32页 |
4.1.1 K值的确定 | 第31页 |
4.1.2 K-均值聚类的步骤 | 第31-32页 |
4.2 特征数据的定量编码 | 第32-33页 |
4.3 K-均值聚类的操作过程 | 第33-35页 |
4.4 SPSS运行后结果分析 | 第35-39页 |
4.4.1 初始聚类中心 | 第35-36页 |
4.4.2 聚类中心的迭代过程及变量的归类 | 第36页 |
4.4.3 最终聚类中心 | 第36-3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危险性评价的因子分析 | 第40-62页 |
5.1 因子分析的方法概述 | 第40页 |
5.2 因子分析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5.3 分析步骤 | 第41-42页 |
5.4 因子分析的操作步骤 | 第42-43页 |
5.5 陕北公路边坡K-均值类型2的因子分析 | 第43-53页 |
5.5.1 因子分析的数据特征 | 第43-46页 |
5.5.2 因子分析的可行性 | 第46-48页 |
5.5.3 公因子的确定 | 第48-51页 |
5.5.4 因子分析结果的检验 | 第51-52页 |
5.5.5 公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52-53页 |
5.6 陕北公路边坡K-均值类型3的因子分析 | 第53-61页 |
5.6.1 因子分析的数据特征 | 第53-55页 |
5.6.2 因子分析的可行性 | 第55-56页 |
5.6.3 公因子的确定 | 第56-59页 |
5.6.4 因子分析结果的检验 | 第59-60页 |
5.6.5 公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60-6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6章 危险性评价 | 第62-71页 |
6.1 模型建立的基本原理 | 第62-63页 |
6.1.1 模型的建立 | 第62页 |
6.1.2 模型参数的选择 | 第62-63页 |
6.2 因子权重 | 第63页 |
6.3 评价结果 | 第63-67页 |
6.3.1 具体操作过程 | 第63-64页 |
6.3.2 评价模型的计算结果 | 第64-67页 |
6.4 危险等级的划分 | 第67-68页 |
6.5 实例应用 | 第68-7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71-72页 |
主要结论 | 第71页 |
进一步研究及建议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