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根腐病复合型生物种衣剂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3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1.3 大豆根腐病的危害及发病原因 | 第10-11页 |
1.1.4 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方法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防治大豆根腐病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 现有生物制剂的优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1.4 绿色木霉厚垣孢子 | 第16-17页 |
1.4.1 绿色木霉形态学特点 | 第16页 |
1.4.2 木霉厚垣孢子的产生条件 | 第16-17页 |
1.5 球毛壳菌及其代谢物 | 第17-19页 |
1.5.1 球毛壳菌形态特征 | 第17页 |
1.5.2 球毛壳菌生物防治的研究 | 第17-18页 |
1.5.3 球毛壳菌代谢产物的研究 | 第18-19页 |
1.6 成膜剂 | 第19-20页 |
1.7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7.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1 实验菌种及培养基 | 第22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2.1.3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23页 |
2.2 绿色木霉厚垣孢子粉的制备 | 第23-26页 |
2.2.1 产厚垣孢子最优条件的确定 | 第23-25页 |
2.2.2 绿色木霉厚垣孢子粉的制备 | 第25-26页 |
2.2.3 绿色木霉孢子粉萌发率的测定 | 第26页 |
2.3 球毛壳菌子囊孢子粉的制备 | 第26-27页 |
2.3.1 球毛壳菌子囊孢子果的获取 | 第26页 |
2.3.2 球毛壳菌孢子萌发率的测定 | 第26-27页 |
2.4 球毛壳菌代谢产物的粗提 | 第27页 |
2.5 三种活性物质生物相容性的测定 | 第27-28页 |
2.5.1 两种生防菌生物相容性的测定 | 第27页 |
2.5.2 木霉与毛壳菌代谢物相容性的测定 | 第27-28页 |
2.6 成膜剂的选择及性能的测定 | 第28-29页 |
2.7 成膜剂与生防菌生物相容性的测定 | 第29页 |
2.7.1 绿色木霉与壳聚糖相容性的测定 | 第29页 |
2.7.2 球毛壳菌与壳聚糖相容性的测定 | 第29页 |
2.8 种衣剂加工工艺及生防效果的测定 | 第29-30页 |
2.8.1 两种混菌添加比例的确定 | 第29-30页 |
2.8.2 球毛壳菌代谢物的添加比例的确定 | 第30页 |
2.9 种衣剂对大豆萌发的影响 | 第30页 |
2.10 生物种衣剂货架期的测定 | 第30-32页 |
第3章 复合型生物种衣剂成分的确定 | 第32-49页 |
3.1 木霉产厚垣孢子最优条件的确定 | 第32-39页 |
3.1.1 液体培养 | 第32-38页 |
3.1.2 固体培养 | 第38-39页 |
3.2 绿色木霉孢子粉的制备 | 第39-41页 |
3.3 绿色木霉孢子粉萌发率的测定 | 第41页 |
3.4 球毛壳菌菌子囊果的获取 | 第41-42页 |
3.5 球毛壳菌孢子粉萌发率的测定 | 第42-43页 |
3.6 三种活性物质生物相容性的测定 | 第43-46页 |
3.6.1 木霉与毛壳菌生物相容性的测定 | 第43-45页 |
3.6.2 木霉与毛壳菌代谢物相容性的测定 | 第45-46页 |
3.7 成膜剂的选择及性能的测定 | 第46-47页 |
3.8 两种生防菌与壳聚糖相容性的测定 | 第47-48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种衣剂加工工艺及防效测定 | 第49-58页 |
4.1 两种混菌添加比例的确定 | 第49-53页 |
4.2 球毛壳菌代谢物的添加比例的确定 | 第53页 |
4.3 种衣剂对大豆萌发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 生物种衣剂货架期的测定 | 第54-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