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养成教育研究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绪论第12-20页
    (一)研究意义第12-13页
        1.理论意义第12页
        2.现实意义第12-13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9页
        1.国内研究现状第13-16页
        2.国外研究现状第16-19页
    (三)论文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9-20页
        1.论文研究方法第19页
        2.论文创新之处第19-20页
一、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养成教育的内涵、理论基础及意义第20-34页
    (一)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养成教育界定第20-27页
        1.国家意识的内涵第20-22页
        2.国家意识的特征第22-24页
        3.国家意识教育的内容第24-25页
        4.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养成教育的内涵第25-27页
    (二)大学生国家意识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第27-31页
        1.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第27-28页
        2.集体主义教育理论第28-30页
        3.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第30-31页
    (三)大学生国家意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第31-34页
        1.有利于大学生国家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实现第31-32页
        2.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第32-33页
        3.有利于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第33-34页
二、大学生国家意识养成教育现状及其原因分析第34-50页
    (一)调查设计及调查样本情况第34-36页
        1.调查设计第34-35页
        2.样本的基本情况第35-36页
    (二)大学生国家意识及国家意识养成教育主流现状第36-38页
        1.国家及高校日益重视大学生国家意识养成教育第36-37页
        2.大学生对国家意识养成教育必要性的认识程度提升第37-38页
        3.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及爱国行为实践呈积极发展趋势第38页
    (三)大学生国家意识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第38-43页
        1.教育理念未充分贴近学生及实际,缺乏针对性第39页
        2.教育目标衔接不到位,缺乏系统性第39-40页
        3.教育内容更新不及时,缺乏全面性第40-41页
        4.教育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多元性第41-43页
    (四)大学生国家意识养成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3-50页
        1.国家意识养成教育顶层设计与全面性教育不足第43-44页
        2.高校大学生国家意识养成教育基础环节不完善第44-46页
        3.部分大学生不重视国家意识的自我养成第46-48页
        4.网络负面信息及西方错误思潮的弱化作用第48-49页
        5.国家意识养成教育联动机制不健全第49-50页
三、大学生国家意识养成教育的有效路径第50-76页
    (一)树立科学教育理念第50-55页
        1.坚持“贴近学生”的教育理念第50-51页
        2.紧抓“贴近生活”的教育理念第51-53页
        3.遵循“贴近实际”的教育理念第53-55页
    (二)明确精准教育目标第55-58页
        1.强化国史国情世情认知第55-56页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第56-57页
        3.提高爱国践行能力第57-58页
    (三)充实丰富教育内容第58-65页
        1.立足以国史国情世情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性内容第58-61页
        2.整合以国家主权教育为核心的主体性内容第61-63页
        3.丰富以共同体意识教育为基础的拓展性内容第63-64页
        4.以核心价值观涵养国家意识养成教育内容第64-65页
    (四)创新多元教育方式第65-69页
        1.立足课堂教学,完善国家意识养成教育课程体系第65-66页
        2.利用线上平台,挖掘国家意识教育资源第66-68页
        3.强化实践养成,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体验第68-69页
    (五)发挥教育合力作用第69-76页
        1.健全育人体制机制,提供制度保障第70-71页
        2.丰富校园文化载体,注重隐性教育第71-72页
        3.注重家风家训教育,树立家庭意识第72-73页
        4.完善社会舆论环境,加强政策引导第73-74页
        5.提高个人主体意识,知国史明国情第74-76页
结语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1.学术著作类第77-78页
    2.学位论文类第78页
    3.期刊论文类第78-80页
    4.报纸类第80-81页
附录第81-84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社区媒介信息传播研究--基于成都万科社区的调查
下一篇:《钱江晚报》微信公众账号“双十一”推广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