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42页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17页 |
0 前言 | 第17-18页 |
1 甜玉米的历史及产业化概况 | 第18-20页 |
1.1 甜玉米的历史 | 第18页 |
1.2 甜玉米分类 | 第18-19页 |
1.2.1 普甜玉米 | 第18页 |
1.2.2 超甜玉米 | 第18-19页 |
1.2.3 加强甜玉米 | 第19页 |
1.3 国内外甜玉米产业化概况 | 第19-20页 |
1.3.1 国外产业化概况 | 第19页 |
1.3.2 国内产业化概况 | 第19-20页 |
2 甜玉米籽粒品质 | 第20-23页 |
2.1 糖分 | 第20-21页 |
2.2 果皮厚薄 | 第21页 |
2.3 物性 | 第21页 |
2.4 其它营养成分 | 第21-23页 |
2.4.1 蛋白质 | 第21-22页 |
2.4.2 氨基酸 | 第22页 |
2.4.3 维生素 | 第22页 |
2.4.4 微量元素 | 第22页 |
2.4.5 气昧成分 | 第22-23页 |
3 蔗糖代谢酶 | 第23-24页 |
3.1 磷酸蔗糖合成酶 | 第23页 |
3.2 蔗糖合成酶 | 第23-24页 |
3.3 蔗糖代谢酶活性效应 | 第24页 |
4 环境对甜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24-28页 |
4.1 肥料 | 第24-25页 |
4.2 光照 | 第25页 |
4.3 温度 | 第25-26页 |
4.4 水分 | 第26页 |
4.5 播期 | 第26-27页 |
4.6 采收期 | 第27-28页 |
5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42页 |
第二章 甜玉米籽粒品质的基因型差异 | 第42-55页 |
摘要 | 第42页 |
Abstract | 第42-43页 |
0 前言 | 第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43-44页 |
1.2 取样方法 | 第44页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4-45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1页 |
2.1 甜玉米籽粒品质的基因型差异 | 第45-49页 |
2.1.1 可溶性糖、还原糖、淀粉、蛋白质、脂肪和皮渣率 | 第45页 |
2.1.2 微量元素含量 | 第45页 |
2.1.3 物性 | 第45-49页 |
2.2 甜玉米籽粒物性分析 | 第49-51页 |
2.2.1 物性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页 |
2.2.2 物性参数间的主成分分析 | 第49-50页 |
2.2.3 物性参数间的聚类分析 | 第50-51页 |
3 讨论 | 第51-52页 |
4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第三章 甜玉米灌浆结实期籽粒碳水化合物积累和蔗糖代谢酶活性动态变化 | 第55-69页 |
摘要 | 第55页 |
Abstract | 第55-56页 |
0 前言 | 第56-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57页 |
1.2 取样方法 | 第57页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7-58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4页 |
2.1 籽粒发育过程中百粒重、水分、皮渣率和淀粉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59-60页 |
2.2 籽粒发育过程中可溶性总糖的动态变化 | 第60-61页 |
2.3 籽粒发育过程中糖组分的动态变化 | 第61-62页 |
2.4 籽粒发育过程中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 第62-63页 |
2.5 籽粒发育过程中糖组分和蔗糖代谢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63-64页 |
3 讨论 | 第64-65页 |
4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第四章 施氮量对甜玉米产量、品质和蔗糖代谢酶活性影响 | 第69-80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69-70页 |
0 前言 | 第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70-71页 |
1.2 取样方法 | 第71页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71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7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5页 |
2.1 施氮量对甜玉米鲜穗产量的影响 | 第71-72页 |
2.2 施氮量对甜玉米籽粒物性的影响 | 第72页 |
2.3 施氮量对甜玉米籽粒水分、可溶性糖、蔗糖、淀粉的影响 | 第72-73页 |
2.4 施氮量对甜玉米籽粒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73-75页 |
3 讨论 | 第75-77页 |
4 结论 | 第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第五章 施钾量对甜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80-90页 |
摘要 | 第80页 |
Abstract | 第80页 |
0 前言 | 第80-8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2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81-82页 |
1.2 取样方法 | 第82页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82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8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2-87页 |
2.1 施钾量对甜玉米鲜穗产量的影响 | 第82页 |
2.2 施钾量对甜玉米籽粒物性的影响 | 第82-83页 |
2.3 施钾量对甜玉米籽粒可溶性糖、蔗糖的影响 | 第83-85页 |
2.4 施钾量对甜玉米籽粒淀粉、皮渣率的影响 | 第85-87页 |
3 讨论 | 第87-88页 |
4 结论 | 第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第六章 灌浆结实期弱光胁迫对甜玉米产量、品质和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90-104页 |
摘要 | 第90页 |
Abstract | 第90-91页 |
0 前言 | 第9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3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92页 |
1.2 取样方法 | 第92-93页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93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9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3-98页 |
2.1 弱光胁迫对甜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93-94页 |
2.2 弱光胁迫对甜玉米籽粒物性的影响 | 第94页 |
2.3 弱光胁迫对甜玉米鲜百粒重、水分和皮渣率的影响 | 第94-95页 |
2.4 弱光胁迫对甜玉米籽粒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的影响 | 第95-96页 |
2.5 弱光胁迫对甜玉米籽粒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96-98页 |
3 讨论 | 第98-99页 |
4 结论 | 第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
第七章 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对甜玉米籽粒糖分积累和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4-116页 |
摘要 | 第104页 |
Abstract | 第104-105页 |
0 前言 | 第105-10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07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106页 |
1.2 取样方法 | 第106-107页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07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10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1页 |
2.1 高温胁迫对甜玉米百粒鲜重、水分、皮渣率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2.2 高温胁迫对甜玉米籽粒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2.3 高温胁迫对甜玉米籽粒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3 讨论 | 第111-112页 |
4 结论 | 第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第八章 灌浆结实期水分胁迫对甜玉米籽粒糖分积累和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116-128页 |
摘要 | 第116页 |
Abstract | 第116-117页 |
0 前言 | 第117-11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8-119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118页 |
1.2 取样方法 | 第118页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18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118-11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9-122页 |
2.1 水分胁迫对籽粒鲜百粒重、水分、皮渣率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2.2 水分胁迫对籽粒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2.3 水分胁迫对籽粒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3 讨论 | 第122-123页 |
4 结论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8页 |
第九章 结语 | 第128-135页 |
摘要 | 第128页 |
Abstract | 第128页 |
0 前言 | 第128页 |
1 研究结论 | 第128-130页 |
1.1 甜玉米籽粒品质的基因型差异 | 第128-129页 |
1.2 甜玉米灌浆结实期籽粒碳水化合物积累和蔗糖代谢酶活性动态变化 | 第129页 |
1.3 施氮量对甜玉米产量、品质和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129页 |
1.4 施钾量对甜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1.5 灌浆结实期弱光胁迫对甜玉米产量、品质和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130页 |
1.6 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对甜玉米籽粒糖分积累和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130页 |
1.7 灌浆结实期水分胁迫对甜玉米籽粒糖分积累和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130页 |
2 主要创新点 | 第130-131页 |
2.1 明确物性在甜玉米品质评价中的作用 | 第130-131页 |
2.2 探明超甜玉米灌浆结实期糖组分积累和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 第131页 |
2.3 探讨肥料、弱光、高温和水分胁迫对糖分积累和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131页 |
3 存在的不足 | 第131-132页 |
3.1 除糖分以外的其它品质性状的生理机制研究较少 | 第131页 |
3.2 仅研究单一环境因子对糖分积累和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131-132页 |
4 研究展望 | 第132页 |
4.1 环境因子互作对甜玉米糖分积累和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132页 |
4.2 甜玉米籽粒淀粉代谢过程和淀粉分子结构对品质的影响 | 第132页 |
4.3 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和反向遗传技术研究蔗糖代谢酶的作用机制 | 第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