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3-22页 |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临床诊断免疫学标准 | 第13页 |
1.2 抗Sm抗体与SLE | 第13-16页 |
1.3 SmD1理化特性 | 第16-19页 |
1.4 抗SmD1抗体与SLE | 第19-20页 |
1.5 SLE与主要相关的自身抗体 | 第20-21页 |
1.6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大肠杆菌SmD1蛋白表达与纯化 | 第22-4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35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2.1.3 载体 | 第24-25页 |
2.1.4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5-30页 |
2.1.5 方法 | 第30-35页 |
2.2 结果 | 第35-38页 |
2.2.1 PCR扩增目的基因 | 第35-36页 |
2.2.2 基因克隆与酶切鉴定 | 第36-37页 |
2.2.3 目的基因序列分析 | 第37页 |
2.2.4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37-38页 |
2.2.5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38页 |
2.3 讨论 | 第38-41页 |
第三章 杆状病毒/昆虫细胞SmD1蛋白表达与纯化 | 第41-6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1-55页 |
3.1.1 主要试剂 | 第41-42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42-43页 |
3.1.3 主要溶液配制 | 第43-47页 |
3.1.4 方法 | 第47-55页 |
3.2 结果 | 第55-58页 |
3.2.1 重组转移质粒pFastBac~(TM)1-SmD1的构建与鉴定 | 第55-56页 |
3.2.2 重组杆粒Bacmid-SmD1的构建与鉴定 | 第56-57页 |
3.2.3 重组杆状病毒的包装 | 第57页 |
3.2.4 目的基因表达与蛋白纯化 | 第57页 |
3.2.5 重组蛋白Western-blot | 第57-58页 |
3.3 讨论 | 第58-62页 |
第四章 SmD1蛋白免疫原性研究 | 第62-7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7页 |
4.1.1 材料 | 第62-63页 |
4.1.2 方法 | 第63-66页 |
4.1.3 统计学处理 | 第66-67页 |
4.2 结果 | 第67-69页 |
4.2.1 免疫刺激抗Sm抗体产生及动态变化 | 第67页 |
4.2.2 免疫诱导抗dsDNA抗体产生及动态变化 | 第67-68页 |
4.2.3 ANA谱检测结果 | 第68页 |
4.2.4 T淋巴细胞亚群分类 | 第68-69页 |
4.2.5 ELISPOT测定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频数 | 第69页 |
4.3 讨论 | 第69-73页 |
第五章 抗SmD1抗体ELISA试剂盒的研制与初步应用 | 第73-8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3-80页 |
5.1.1 实验器材与试剂配制 | 第73-75页 |
5.1.2 研究对象 | 第75-76页 |
5.1.3 间接ELISA方法建立 | 第76-77页 |
5.1.4 正常参考值确定 | 第77-78页 |
5.1.5 溯源性 | 第78-79页 |
5.1.6 准确度 | 第79页 |
5.1.7 检测限 | 第79页 |
5.1.8 重复性 | 第79页 |
5.1.9 线性 | 第79-80页 |
5.1.10 热稳定性 | 第80页 |
5.2 结果 | 第80-82页 |
5.2.1 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与样本稀释倍数选择结果 | 第80页 |
5.2.2 显色时间确定结果 | 第80页 |
5.2.3 正常参考值值确定结果 | 第80页 |
5.2.4 标准品定值与不确定度测量结果 | 第80-81页 |
5.2.5 准确度结果 | 第81页 |
5.2.6 检测限结果 | 第81页 |
5.2.7 重复性结果 | 第81页 |
5.2.8 线性结果 | 第81-82页 |
5.2.9 热稳定性结果 | 第82页 |
5.2.10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抗SmD1抗体ELISA检测结果 | 第82页 |
5.2.11 检测SLE患者抗Sm抗体结果 | 第82页 |
5.3 讨论 | 第82-85页 |
结语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7页 |
附录 | 第97-105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详细摘要 | 第107-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