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6页 |
Abstract | 第16-25页 |
第一部分 | 第26-5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6-30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仪器 | 第30-32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30页 |
2.1.1 病例入选标准 | 第30页 |
2.1.2 正常对照组入选标准 | 第30页 |
2.2 超声心动图仪器 | 第30页 |
2.3 血浆NT-proBNP浓度测定仪器 | 第30-32页 |
2.3.1 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测定仪器 | 第30页 |
2.3.2 正常对照组受试对象血浆NT-proBNP浓度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方法 | 第32-36页 |
3.1 分组方法 | 第32页 |
3.2 超声心动图图像采集方法 | 第32-34页 |
3.2.1 测三尖瓣反流的跨瓣压差估测肺动脉收缩压 | 第32页 |
3.2.2 测量右心房 | 第32页 |
3.2.3 测量右心室 | 第32-33页 |
3.2.4 测量RVTei指数 | 第33页 |
3.2.5 FAC计算方法 | 第33-34页 |
3.2.6 TAPSE测量方法 | 第34页 |
3.3 血浆NT-proBNP浓度测定 | 第34-35页 |
3.3.1 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测定 | 第34页 |
3.3.2 正常对照组受试对象血浆NT-proBNP浓度方法 | 第34-35页 |
3.3.2.1 温育 | 第35页 |
3.3.2.2 检测读数 | 第35页 |
3.4 统计学分析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结果 | 第36-45页 |
4.1 各组BSA的比较 | 第36页 |
4.2 超声心动图右心功能指标分析 | 第36-37页 |
4.2.1 RA的比较 | 第36页 |
4.2.2 RV的比较 | 第36页 |
4.2.3 PASP的比较 | 第36页 |
4.2.4 RVTei指数的比较 | 第36页 |
4.2.5 TAPSE的比较 | 第36-37页 |
4.2.6 RVFAC的比较 | 第37页 |
4.3 血浆NT-proBNP浓度分析 | 第37-38页 |
4.4 相关性分析 | 第38-40页 |
4..4.1 PASP与超声心动图指标之问相关比较 | 第38页 |
4.4.2 RVTei指数与超声心动图指标之间相关比较 | 第38页 |
4.4.3 TAPSE与超声心动图指标之间相关比较 | 第38-39页 |
4.4.4 RVFAC与超声心动图指标之间相关比较 | 第39页 |
4.4.5 血浆NT-proBNP与超声心动图指标之间相关比较 | 第39-40页 |
4.5 ROC曲线分析 | 第40-45页 |
4.5.1 PASP诊断PAH伴右心功能不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ROC曲线下面积 | 第40-41页 |
4.5.2 RVTei指数诊断PAH伴右心功能不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ROC曲线下面积 | 第41-42页 |
4.5.3 TAPSE诊断PAH伴右心功能不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ROC曲线下面积 | 第42-43页 |
4.5.4 RVFAO诊断PAH伴右心功能不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ROC曲线下面积 | 第43-44页 |
4.5.5 血浆水平NT-proBNP诊断PAH伴右心功能不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ROC曲线 | 第44-45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45-5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第二部分 | 第58-8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58-62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仪器 | 第62-63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62页 |
2.1.1 病例入选标准 | 第62页 |
2.1.2 正常对照组入选标准 | 第62页 |
2.2 超声心动图仪器 | 第62页 |
2.3 血浆NT-proBNP浓度测定仪器 | 第62-63页 |
2.3.1 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测定仪器 | 第62页 |
2.3.2 正常对照组受试对象血浆NT-proBNP浓度 | 第62-63页 |
第三章 方法 | 第63-67页 |
3.1 分组方法 | 第63页 |
3.2 超声心动图图像采集方法 | 第63-65页 |
3.2.1 测三尖瓣反流的跨瓣压差估测肺动脉收缩压 | 第63页 |
3.2.2 测量右心房 | 第63页 |
3.2.3 测量右心室 | 第63-64页 |
3.2.4 测量RVTei指数 | 第64页 |
3.2.5 FAC计算方法 | 第64-65页 |
3.2.6 TAPSE测量方法 | 第65页 |
3.3 血浆NT-proBNP浓度测定 | 第65-66页 |
3.3.1 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测定 | 第65页 |
3.3.2 正常对照组受试对象血浆NT-proBNP浓度方法 | 第65-66页 |
3.3.2.1 温育 | 第66页 |
3.3.2.2 检测读数 | 第66页 |
3.4 统计学分析 | 第66-67页 |
第四章 结果 | 第67-76页 |
4.1 各组BMI的比较 | 第67页 |
4.2 超声心动图右心功能指标分析 | 第67-68页 |
4.2.1 RA的比较 | 第67页 |
4.2.2 RV的比较 | 第67页 |
4.2.3 PASP的比较 | 第67页 |
4.2.4 RVTei指数的比较 | 第67页 |
4.2.5 TAPSE的比较 | 第67页 |
4.2.6 RVFAC的比较 | 第67-68页 |
4.3 血浆NT-proBNP浓度分析 | 第68-69页 |
4.4 相关性分析 | 第69-71页 |
4.4.1 PASP与超声心动图指标之间相关比较 | 第69页 |
4.4.2 RVTei指数与超声心动图指标之间相关比较 | 第69页 |
4.4.3 TAPSE与超声心动图指标之间相关比较 | 第69-70页 |
4.4.4 RVFAC与超声心动图指标之间相关比较 | 第70页 |
4.4.5 血浆NT-proBNP与超声心动图指标之间相关比较 | 第70-71页 |
4.5 ROC曲线分析 | 第71-76页 |
4.5.1 PASP诊断PAH伴右心功能不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ROC曲线下面积 | 第71-72页 |
4.5.2 RVTei指数诊断PAH伴右心功能不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ROC曲线下面积 | 第72-73页 |
4.5.3 TAPSE诊断PAH伴右心功能不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ROC曲线下面积 | 第73-74页 |
4.5.4 RVFAC诊断PAH伴右心功能不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ROC曲线下面积 | 第74-75页 |
4.5.5 血浆水平NT-proBNP诊断PAH伴右心功能不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ROC曲线 | 第75-76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76-8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文献综述一 | 第8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文献综述二 | 第99-109页 |
参考文默 | 第104-109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09-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文章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