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1 奶牛乳腺炎的临床分类研究 | 第12-14页 |
1.1 乳腺炎概况 | 第12页 |
1.2 乳腺炎发病原因及病理变化 | 第12-13页 |
1.3 兽医学分类 | 第13页 |
1.4 乳腺炎的诊断 | 第13-14页 |
2 南方特定环境下奶牛乳腺炎细菌学与血清学分型研究 | 第14-16页 |
2.1 细菌学研究 | 第14-16页 |
2.2 病原菌检测 | 第16页 |
2.3 血清型研究 | 第16页 |
3 奶牛体细胞数变化规律的研究 | 第16-18页 |
3.1 体细胞数 | 第16-17页 |
3.2 影响体细胞的因素 | 第17-18页 |
4 奶牛乳腺炎导致乳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 第18-22页 |
4.1 乳成分概况 | 第18-19页 |
4.2 脂肪酸及其分类 | 第19-20页 |
4.3 乳腺炎对乳成分的影响 | 第20-21页 |
4.4 乳腺炎对脂肪酸的影响 | 第21-22页 |
5 金黄色葡萄球菌型乳腺炎 | 第22-23页 |
6 基因芯片技术在奶牛乳腺炎抗性基因选择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不同程度隐性乳腺炎乳中脂肪酸的变化规律 | 第25-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1.1 试验动物及样品采集 | 第25页 |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5-26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1.4 统计方法 | 第27页 |
2 结果 | 第27-33页 |
2.1 隐型乳腺炎的检测结果 | 第27页 |
2.2 原料乳脂肪酸的检测 | 第27-28页 |
2.3 不同乳腺炎程度乳中脂肪酸比较 | 第28-33页 |
3 讨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中国荷斯坦牛SCD1外显子5基因多态性及其对乳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第35-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5-36页 |
1.2 SCD1基因多态性检测 | 第36页 |
1.3 脂肪酸测定 | 第36页 |
1.4 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2.1 SCD1基因多态性检测 | 第37-38页 |
2.2 基因(型)频率分布及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38-39页 |
2.3 脂肪酸测定 | 第39-40页 |
2.4 SCD1基因对乳中脂肪酸类型及脂肪酸饱和指数的影响 | 第40-43页 |
3 讨论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奶牛乳腺炎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 | 第45-92页 |
第一节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乳中脂肪酸组成及其变化 | 第45-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45页 |
1.2 菌种选择 | 第45页 |
1.3 细菌感染 | 第45-46页 |
1.4 感染后症状观察及临床诊断 | 第46页 |
1.5 原料乳的采集 | 第46页 |
1.6 乳脂的抽提及甲酯化 | 第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61页 |
第二节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奶牛乳腺组织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 | 第61-8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5页 |
2 相关软件及数据分析 | 第65-67页 |
2.1 相关软件 | 第65-66页 |
2.2 数据分析 | 第66-6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7-81页 |
3.1 芯片杂交质控分析结果 | 第67-69页 |
3.2 芯片分析结果 | 第69-81页 |
第三节 荧光定量对基因芯片结果的验证 | 第81-8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4-87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87-92页 |
全文结论 | 第92-93页 |
创新之处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学术发表论文目录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