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控制与土地权利:唐代土地所有权诸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18页 |
| 一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一) 唐代土地私有的讨论 | 第11-13页 |
| (二) 利用新材料研究唐代的土地问题 | 第13-14页 |
| (三) 引入西方所有权、产权的概念 | 第14-16页 |
| 三 有关概念界定 | 第16页 |
| 四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 (一)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三) 创新点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唐代国有土地私有化的几种方式 | 第18-40页 |
| 一 唐代的赐田及其私有属性探析 | 第18-27页 |
| (一) 唐代赐田概述 | 第19-22页 |
| (二) 赐田的来源 | 第22-24页 |
| (三) 赐国与土地私有 | 第24-27页 |
| 二 唐代的垦荒土地及其私有属性探析 | 第27-37页 |
| (一) 大量荒地的存在 | 第27-30页 |
| (二) 政府的垦荒政策 | 第30-32页 |
| (三) 垦荒农户取得土地产权 | 第32-37页 |
| 小结 | 第37-40页 |
| 第二章 唐代土地权利状态的集中与分散 | 第40-62页 |
| 一 对唐代土地所有权问题的反思 | 第40-52页 |
| (一) 地主对土地所有权的真实表达 | 第41-43页 |
| (二) 唐政府对私有土地产权的保护 | 第43-46页 |
| (三) 唐政府对土地产权保护的实质 | 第46-52页 |
| 二 唐代佃户土地处分权问题的思考 | 第52-61页 |
| (一) 佃户对所佃土地的处分权利 | 第52-57页 |
| (二) 佃户租佃土地的佃期问题 | 第57-59页 |
| (三) 佃户在土地租佃中所受的限制 | 第59-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三章 私有土地与土地附属物的关系 | 第62-80页 |
| 一 私有土地与田中树 | 第62-70页 |
| (一) “以树占田”的情况 | 第62-65页 |
| (二) 政府对“田中树”的态度 | 第65-68页 |
| (三) 田、树分离问题的思考 | 第68-70页 |
| 二 有土地与水资源利用 | 第70-78页 |
| (一) 私有土地与水资源间的矛盾 | 第71-73页 |
| (二) 田水——水资源与私有土地的结合 | 第73-75页 |
| (三) 地权与水权的结合 | 第75-78页 |
| 小结 | 第78-80页 |
| 第四章 国家对于私有土地的地权控制及其影响 | 第80-104页 |
| 一 用籍没法 | 第80-89页 |
| (一) 从谋反籍没到坐赃籍没 | 第81-83页 |
| (二) 籍没土地的类型 | 第83-86页 |
| (三) 政府对籍没土地的处理 | 第86-89页 |
| 二 超额赋税法 | 第89-96页 |
| (一) 赋税的强制性 | 第89-91页 |
| (二) 农户的实际税率问题 | 第91-93页 |
| (三) 地税与地权 | 第93-96页 |
| 三 唐代私有土地“寄名寺院”现象分析 | 第96-103页 |
| (一) 私人土地“寄名寺院”的现象 | 第97-99页 |
| (二) 私人土地“寄名寺院”的原因 | 第99-101页 |
| (三) 寄名寺院现象的发展与限制 | 第101-103页 |
| 小结 | 第103-104页 |
| 余论 有田有地谁为主 | 第104-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 致谢 | 第110-112页 |
| 攻读学位间的成果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