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空间结构的安徽寿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基本概念释义第12页
        1.2.1 历史文化名城第12页
        1.2.2 空间结构第12页
    1.3 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第12-14页
        1.3.1 研究对象第12-13页
        1.3.2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3 研究意义第14页
    1.4 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程及研究现状第14-22页
        1.4.1 国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程及研究现状第14-17页
        1.4.2 国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程第17-19页
        1.4.3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现状第19-22页
    1.5 研究的方法及框架第22-25页
        1.5.1 研究方法第22-24页
        1.5.2 研究框架第24-25页
2 寿县古城的历史文化特征第25-49页
    2.1 城市概述第25-26页
    2.2 城市空间发展沿革第26-30页
        2.2.1 先秦至汉时期——楚都之滥觞第26-28页
        2.2.2 两宋时期——今城之肇始第28页
        2.2.3 明清时期——御洪体系的完善第28-29页
        2.2.4 城市空间发展小结第29-30页
    2.3 古城空间格局特点第30-38页
        2.3.1 古城选址第30-32页
        2.3.2“金城环抱”的山水形势第32-33页
        2.3.3“山川同构”的空间秩序第33-35页
        2.3.4“城”、“墙”一体的“土坡战城”第35页
        2.3.5“南北相错,分区拓展”的街巷布局第35-36页
        2.3.6 传统规划哲学视野下的“景”第36-38页
    2.4 历史要素研究第38-40页
    2.5 社会文化特征第40-43页
    2.6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总结第43-47页
        2.6.1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内涵第43页
        2.6.2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组成结构第43-45页
        2.6.3 寿县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分析第45-47页
    2.7 小结第47-49页
3 寿县古城的空间构成体系第49-69页
    3.1 城市空间构成体系第49页
    3.2 城市标识空间——历史建筑第49-56页
        3.2.1 历史建筑分类第49-51页
        3.2.2 政治职能类建筑第51-52页
        3.2.3 文化职能类建筑第52-54页
        3.2.4 宗教职能类建筑第54-56页
    3.3 城市骨架空间——街巷第56-65页
        3.3.1 组织结构第56-57页
        3.3.2 街巷界面第57-59页
        3.3.3 空间尺度第59-61页
        3.3.4 空间节点第61-65页
    3.4 城市基底空间——传统住宅第65-68页
        3.4.1 传统住宅特点第65-66页
        3.4.2 民居实例分析第66-68页
    3.5 小结第68-69页
4 寿县古城现状分析第69-97页
    4.1 建国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第69-72页
        4.1.1 内向发展第69-70页
        4.1.2 蔓延发展第70页
        4.1.3 组团发展第70-72页
    4.2 古城的保护现状第72-90页
        4.2.1 古城格局现状第72-74页
        4.2.2 古城建筑总体现状第74-77页
        4.2.3 历史街区现状第77-82页
        4.2.4 古城道路交通现状第82-83页
        4.2.5 历史要素保护现状第83-85页
        4.2.6 历史空间意向——“景”现状第85-90页
    4.3 名城保护当前存在的问题第90-95页
        4.3.1 城市整体风貌管控不佳第90-91页
        4.3.2 古城功能集聚,老城区功能性衰退第91-92页
        4.3.3 历史要素孤岛化倾向明显第92-94页
        4.3.4 管理工作亟须改进第94页
        4.3.5 困境之核——名城保护游离于城市发展的轨道之外第94-95页
    4.4 小结第95-97页
5 寿县古城保护对策研究第97-123页
    5.1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分析第97-98页
    5.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例研究第98-103页
        5.2.1 古城格局风貌比较完整型第98-99页
        5.2.2 古城风貌犹存型第99-100页
        5.2.3 古城整体格局和风貌不存在型第100-102页
        5.2.4 保存典型历史要素型第102页
        5.2.5 经验总结第102-103页
    5.3 保护的层次与内容第103-104页
    5.4 物质形态层面——“点”的保护第104-109页
        5.4.1 历史建筑第104-106页
        5.4.2 重要节点第106-109页
    5.5 物质形态层面——“线”的保护第109-114页
        5.5.1 城市轴线第109-112页
        5.5.2 视线通廊及城市天际线第112-114页
    5.6 物质形态层面——“面”的保护第114-119页
        5.6.1 历史街区第114-117页
        5.6.2 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第117-119页
        5.6.3 城市空间格局第119页
    5.7 非物质形态层面的保护第119-121页
        5.7.1“景”的保护第119-120页
        5.7.2 城市记忆的传承与保护第120页
        5.7.3 传统社会生活秩序的延续第120-121页
    5.8 小结第121-123页
6 寿县古城的发展模式的探讨第123-141页
    6.1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第123-126页
        6.1.1 发展优势第123-125页
        6.1.2 发展劣势第125页
        6.1.3 发展机遇第125-126页
        6.1.4 面临挑战第126页
    6.2 古城规划布局结构的设想第126-134页
        6.2.1 寿县城市发展意向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第126-130页
        6.2.2 寿县古城规划布局结构的设想第130-134页
    6.3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第134-139页
        6.3.1 寿县旅游业发展概况第134-137页
        6.3.2 外化旅游资源内涵第137-138页
        6.3.3 寿县古城旅游业发展策略分析第138-139页
    6.4 小结第139-141页
7 结语第141-145页
    7.1 研究结论第141-142页
    7.2 展望第142-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1页
致谢第151-153页
图录第153-157页
表录第157-159页
附录1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录第159-161页
附录2 寿县建置沿革详表第161-165页
附录3 寿县古城周边文保单位一览表第165-169页
附录4 寿县城关镇居民城镇化发展意愿调查第169-177页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成果第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欧洲历史性步行商业街外部空间探究--以米兰埃马努埃莱二世步行商业街为例
下一篇:关中传统民居绿色经验科学化模式与现代设计应用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