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堂型古建筑木结构试验及力学性能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概述 | 第12-14页 |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14-17页 |
·国内研究 | 第14-16页 |
·国外研究 | 第16-17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殿堂型木结构的结构特性 | 第18-28页 |
·结构形式 | 第18-19页 |
·殿堂结构 | 第18页 |
·厅堂结构 | 第18-19页 |
·簇角梁结构 | 第19页 |
·结构特点 | 第19-20页 |
·结构构件 | 第20-21页 |
·柱 | 第20-21页 |
·额枋 | 第21页 |
·梁 | 第21页 |
·榫卯连接特点及分类 | 第21-23页 |
·榫卯的特点 | 第21页 |
·榫卯的分类 | 第21-23页 |
·燕尾榫的结构特点和受力机理 | 第23-26页 |
·结构特点 | 第23页 |
·受力机理 | 第23-25页 |
·破坏特点 | 第25-26页 |
·殿堂型木结构受力机理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木材的力学性能及材性试验研究 | 第28-34页 |
·力学性能概述 | 第28-29页 |
·正交各向异性 | 第29-30页 |
·木材的材性试验 | 第30-32页 |
·含水率 | 第30页 |
·抗压强度 | 第30页 |
·抗拉强度 | 第30页 |
·顺纹抗剪强度 | 第30-31页 |
·抗弯强度 | 第31页 |
·抗压弹性模量 | 第31页 |
·抗弯弹性模量 | 第31-32页 |
·泊松比 | 第32页 |
·影响木材强度的主要因素 | 第32-33页 |
·含水率的影响 | 第32页 |
·荷载持续时间的影响 | 第32页 |
·木材缺陷的影响 | 第32-33页 |
·密度及其他因素影响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木构架模型拟静力试验研究 | 第34-62页 |
·试验目的 | 第34页 |
·试验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 第34-36页 |
·试验方案 | 第36-42页 |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试验装置 | 第37-39页 |
·加载制度 | 第39-41页 |
·试验过程描述 | 第41-42页 |
·试验结果 | 第42-45页 |
·滞回曲线 | 第42-44页 |
·骨架曲线 | 第44-45页 |
·延性分析 | 第45-47页 |
·屈服位移的确定 | 第45-46页 |
·极限位移的确定 | 第46页 |
·延性系数计算 | 第46-47页 |
·强度退化分析 | 第47-49页 |
·刚度退化分析 | 第49-50页 |
·耗能分析 | 第50-53页 |
·P-Δ恢复力模型 | 第53-61页 |
·常用的恢复力模型 | 第53-55页 |
·骨架曲线 | 第55-56页 |
·刚度退化规律 | 第56-59页 |
·木构架模型的恢复力模型 | 第59-60页 |
·原型木结构的恢复力模型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木构架模型试验模态分析 | 第62-80页 |
·试验原理 | 第62-66页 |
·试验模态分析的原理 | 第62页 |
·试验模态分析的过程 | 第62-63页 |
·试验模态激励方法 | 第63-64页 |
·参数识别方法 | 第64-66页 |
·模态试验 | 第66-68页 |
·试验装置 | 第66-68页 |
·数据采样与振动信号处理 | 第68页 |
·模态参数识别 | 第68-77页 |
·木构架一参数识别 | 第68-69页 |
·木构架二参数识别 | 第69-73页 |
·木构架三参数识别 | 第73-77页 |
·模态参数分析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殿堂模型有限元动力分析 | 第80-94页 |
·SAP2000及分析原理介绍 | 第80-82页 |
·SAP2000软件概况 | 第80-81页 |
·模态分析 | 第81页 |
·时程分析 | 第81-82页 |
·计算模型 | 第82-88页 |
·几何尺寸 | 第82-83页 |
·材料参数 | 第83-84页 |
·单元的选取及特点 | 第84-87页 |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87-88页 |
·分析结果 | 第88-93页 |
·地震波选取 | 第88页 |
·模态分析结果 | 第88-89页 |
·时程分析结果 | 第89-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4-98页 |
1 结论 | 第94-95页 |
2 展望 | 第95-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