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城市双修”指导意见的提出 | 第12页 |
1.1.2 存量规划时代的到来 | 第12-13页 |
1.1.3 西安市老旧住宅小区更新改造全面启动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1.4.1 单位型住区 | 第19页 |
1.4.2 企业单位型住区 | 第19页 |
1.4.3 老旧住区 | 第19-20页 |
1.4.4 住区室外环境 | 第20页 |
1.4.5 更新改造 | 第20-21页 |
1.5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21页 |
1.5.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21-24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2 西安市企业单位型老旧住区整体室外环境现状与居民室外活动行为调研与分析 | 第24-84页 |
2.1 西安市企业单位型老旧住区概况 | 第24-25页 |
2.2 西安市企业单位型老旧住区调研概况 | 第25-26页 |
2.2.1 调研对象的选取 | 第25页 |
2.2.2 调研内容及方法 | 第25-26页 |
2.3 西光厂35街坊整体室外环境现状与居民室外活动行为 | 第26-45页 |
2.3.1 住区概况 | 第26-27页 |
2.3.2 土地利用现状 | 第27页 |
2.3.3 建筑建设现状 | 第27-29页 |
2.3.4 道路交通现状 | 第29-31页 |
2.3.5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 第31-32页 |
2.3.6 绿化景观现状 | 第32-33页 |
2.3.7 无障碍设施现状 | 第33-34页 |
2.3.8 环境设施现状 | 第34-36页 |
2.3.9 住区室外环境现状问题分析 | 第36-40页 |
2.3.10 住区居民室外活动行为调研与分析 | 第40-45页 |
2.4 黄河厂十街坊整体室外环境现状与居民室外活动行为 | 第45-63页 |
2.4.1 住区概况 | 第45-46页 |
2.4.2 土地利用现状 | 第46-47页 |
2.4.3 建筑建设形状 | 第47-48页 |
2.4.4 道路交通现状 | 第48-51页 |
2.4.5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 第51-52页 |
2.4.6 绿化景观现状 | 第52-53页 |
2.4.7 无障碍设施现状 | 第53页 |
2.4.8 环境设施现状 | 第53-56页 |
2.4.9 住区室外环境现状问题分析 | 第56-59页 |
2.4.10 住区居民室外活动行为调研与分析 | 第59-63页 |
2.5 东方厂三十一街坊整体室外环境现状与居民室外活动行为 | 第63-83页 |
2.5.1 住区概况 | 第63-64页 |
2.5.2 土地利用现状 | 第64-65页 |
2.5.3 建筑建设现状 | 第65-67页 |
2.5.4 道路交通现状 | 第67-69页 |
2.5.5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 第69-70页 |
2.5.6 绿化景观现状 | 第70-71页 |
2.5.7 无障碍设施现状 | 第71-72页 |
2.5.8 环境设施现状 | 第72-74页 |
2.5.9 住区室外环境现状问题分析 | 第74-78页 |
2.5.10 住区居民室外活动行为调研与分析 | 第78-8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3 西安市企业单位型老旧住区典型节点空间居民活动与空间环境现状调研及居民更新改造意愿调查 | 第84-144页 |
3.1 西光厂35街坊典型节点空间居民活动及空间环境现状 | 第84-102页 |
3.1.1 健身广场 | 第84-88页 |
3.1.2 住区西门 | 第88-91页 |
3.1.3 东南门附近道路交叉口 | 第91-94页 |
3.1.4 住宅楼旁空间 | 第94-97页 |
3.1.5 住宅楼前空间 | 第97-99页 |
3.1.6 私人庭院 | 第99-102页 |
3.2 黄河厂十街坊典型节点空间居民活动及空间环境现状 | 第102-114页 |
3.2.1 住区西门 | 第102-105页 |
3.2.2 西门附近道路交叉口 | 第105-108页 |
3.2.3 住宅楼前空间 | 第108-110页 |
3.2.4 住宅楼旁空间 | 第110-112页 |
3.2.5 私人庭院 | 第112-114页 |
3.3 东方厂三十一街坊典型节点空间的居民活动及空间环境现状 | 第114-128页 |
3.3.1 健身广场 | 第115-118页 |
3.3.2 住区南门 | 第118-120页 |
3.3.3 南门附近道路交叉口 | 第120-123页 |
3.3.4 住宅楼旁空间 | 第123-125页 |
3.3.5 西门地下车库入口 | 第125-128页 |
3.4 老旧住区室外环境更新改造意愿调查 | 第128-142页 |
3.4.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128页 |
3.4.2 调查问卷发放 | 第128页 |
3.4.3 西光厂35街坊室外环境更新改造意愿调查分析 | 第128-133页 |
3.4.4 黄河厂十街坊室外环境更新改造意愿调查分析 | 第133-137页 |
3.4.5 东方厂三十一街坊室外环境更新改造意愿调查分析 | 第137-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4 西安市企业单位型老旧住区室外环境现状问题分析与总结 | 第144-156页 |
4.1 老旧住区室外环境现状问题横向对比 | 第144-148页 |
4.1.1 老旧住区整体室外环境现状问题横向对比 | 第144-145页 |
4.1.2 老旧住区典型节点空间现状问题横向对比 | 第145-148页 |
4.2 老旧住区整体室外环境现状问题总结 | 第148-153页 |
4.2.1 住区布局单调且存在违章私建 | 第148-149页 |
4.2.2 住宅建筑质量良好但品质较差 | 第149-150页 |
4.2.3 道路分级混乱且缺少停车设施 | 第150-151页 |
4.2.4 公共服务设施老化且功能单一 | 第151页 |
4.2.5 绿化景观单一且缺乏管理养护 | 第151-152页 |
4.2.6 无障碍设施普遍缺失 | 第152页 |
4.2.7 环境设施配置不足 | 第152-153页 |
4.3 老旧住区室外活动空间现状问题总结 | 第153-155页 |
4.3.1 室外活动空间功能单一 | 第153-154页 |
4.3.2 室外活动空间设施不全 | 第154页 |
4.3.3 室外活动空间缺少无障碍设施 | 第154-155页 |
4.3.4 植物配置种类单一且位置不当 | 第1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55-156页 |
5 西安市企业单位型老旧住区室外环境更新改造策略与方法 | 第156-192页 |
5.1 老旧住区室外环境更新改造原则 | 第156-157页 |
5.1.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156页 |
5.1.2 历史延续原则 | 第156页 |
5.1.3 渐进性原则 | 第156-157页 |
5.1.4 因地制宜原则 | 第157页 |
5.2 老旧住区整体室外环境更新改造策略与方法 | 第157-170页 |
5.2.1 优化空间布局 | 第157-158页 |
5.2.2 修缮住宅建筑 | 第158-161页 |
5.2.3 梳理道路交通 | 第161-164页 |
5.2.4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 第164-166页 |
5.2.5 提升绿化景观 | 第166-168页 |
5.2.6 增加无障碍设施 | 第168-169页 |
5.2.7 修复环境设施 | 第169-170页 |
5.3 老旧住区室外活动空间更新改造策略与方法 | 第170-173页 |
5.3.1 创建功能复合空间 | 第170-171页 |
5.3.2 配备齐全的设施 | 第171-172页 |
5.3.3 增加无障碍设施 | 第172页 |
5.3.4 丰富植物种类 | 第172-173页 |
5.4 老旧住区室外环境更新改造实施保障策略 | 第173-174页 |
5.4.1 制定相关保障制度 | 第173-174页 |
5.4.2 完善监督管理工作 | 第174页 |
5.4.3 确保更新改造资金的来源 | 第174页 |
5.5 老旧住区室外环境更新改造设计——以西光厂35街坊为例 | 第174-189页 |
5.5.1 空间布局更新改造设计 | 第174-175页 |
5.5.2 道路交通更新改造设计 | 第175-177页 |
5.5.3 公共服务设施更新改造设计 | 第177页 |
5.5.4 绿化景观更新改造设计 | 第177-178页 |
5.5.5 环卫设施更新改造设计 | 第178-179页 |
5.5.6 照明设施更新改造设计 | 第179-180页 |
5.5.7 典型节点空间更新改造设计——健身广场 | 第180-183页 |
5.5.8 典型节点空间更新改造设计——住区西门 | 第183-186页 |
5.5.9 典型节点空间更新改造设计——住宅楼前空间 | 第186-18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89-192页 |
6 结语 | 第192-196页 |
6.1 论文结论 | 第192-194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94-196页 |
致谢 | 第196-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00页 |
图录 | 第200-206页 |
表录 | 第206-208页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08-210页 |
附录 | 第210-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