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注释表 | 第10-11页 |
缩略词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引言 | 第12-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随机振动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动力吸振器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本文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安排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随机振动谱响应计算 | 第19-31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随机过程及其相关统计特征 | 第19-21页 |
2.2.1 随机过程的概念 | 第19页 |
2.2.2 随机过程的统计特征 | 第19-21页 |
2.3 平稳随机算法 | 第21-27页 |
2.3.1 响应相关矩阵的计算 | 第22-23页 |
2.3.2 平稳随机响应常规算法 | 第23-25页 |
2.3.3 Nastran响应谱的计算理论 | 第25-26页 |
2.3.4 虚拟激励法及截至模态虚拟激励法 | 第26-27页 |
2.4 算例分析 | 第27-30页 |
2.4.1 各种计算方法效率对比 | 第28页 |
2.4.2 各种计算方法精度对比 | 第28-30页 |
2.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动力吸振器构型设计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50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动力吸振器构型设计 | 第31-39页 |
3.2.1 直梁与曲梁的动特性分析 | 第31-35页 |
3.2.2 曲梁的固有模态求解 | 第35-39页 |
3.3 宽频动力吸振器固有模态的影响因素 | 第39-44页 |
3.3.1 梁高沿跨径变化方式对螺旋曲梁固有频率得影响 | 第39-41页 |
3.3.2 厚度对螺旋曲梁固有频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3 集中质量大小对螺旋曲梁固有频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4 集中质量位置对螺旋曲梁固有频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 动力吸振器初始优化设计 | 第44-48页 |
3.4.1 设计算法的选取 | 第44-45页 |
3.4.2 优化设计算法流程 | 第45-46页 |
3.4.3 动力吸振器初始参数确定 | 第46-48页 |
3.5 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动力吸振器动力学优化问题分析 | 第50-58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 第50-54页 |
4.2.1 优化算法的选取 | 第51-52页 |
4.2.2 优化目标的确定 | 第52-53页 |
4.2.3 优化约束的处理 | 第53-54页 |
4.3 吸振器动力学优化程序设计 | 第54-57页 |
4.3.1 吸振器优化设计流程 | 第54-55页 |
4.3.2 功率流优化在吸振器优化中的实现 | 第55-57页 |
4.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宽频动力吸振器在舱体上的应用 | 第58-68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吸振器-舱体有限元模型初始设计 | 第58-61页 |
5.2.1 舱体模型 | 第58-59页 |
5.2.2 舱体吸振器初始设计 | 第59-61页 |
5.2.3 宽频动力吸振器-舱体耦合模型建立 | 第61页 |
5.3 以结构能量为目标函数、随机振动响应为约束对吸振器进行优化 | 第61-65页 |
5.3.1 优化目标设置 | 第61-62页 |
5.3.2 优化约束设置 | 第62-63页 |
5.3.3 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5.4 宽频动力吸振器布置位置选择 | 第65-66页 |
5.5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68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