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3-45页 |
1.1 合成孔径雷达SAR与干涉测量 | 第23-32页 |
1.1.1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历程 | 第23-30页 |
1.1.2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概述 | 第30-32页 |
1.2 InSAR数据处理的关键步骤——相位解缠及其文献回顾 | 第32-37页 |
1.2.1 相位解缠问题的由来 | 第32-34页 |
1.2.2 传统相位解缠方法的文献回顾 | 第34-37页 |
1.3 基于图割的相位解缠算法作为论文主要研究目标的提出 | 第37-39页 |
1.4 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9-41页 |
1.4.1 论文的研究目标 | 第39页 |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1.4.3 论文将采用的技术路线 | 第40-41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及贡献 | 第41-42页 |
1.6 论文章节安排 | 第42-45页 |
第二章 InSAR原理和相位解缠原理 | 第45-59页 |
2.1 InSAR原理与数据处理方法及应用 | 第45-53页 |
2.1.1 InSAR基本原理 | 第45-48页 |
2.1.2 InSAR数据处理 | 第48-49页 |
2.1.3 Nest软件介绍 | 第49-52页 |
2.1.4 InSAR应用 | 第52-53页 |
2.2 相位解缠的数学模型 | 第53-57页 |
2.2.1 一维相位解缠原理 | 第53-55页 |
2.2.2 二维相位解缠原理 | 第55-5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三章 传统的相位解缠算法 | 第59-77页 |
3.1 基于路径积分的相位解缠算法 | 第59-68页 |
3.1.1 残差点 | 第60-62页 |
3.1.2 Goldstein枝切法 | 第62-65页 |
3.1.3 质量图指导的路径积分法 | 第65-67页 |
3.1.4 Flynn算法 | 第67-68页 |
3.2 基于最小范数的相位解缠算法 | 第68-76页 |
3.2.1 基于FFT无权重的最小二乘法 | 第71-75页 |
3.2.2 基于DCT无权重的最小二乘法 | 第75-7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章 基于图割的相位解缠理论建模及程序实现 | 第77-113页 |
4.1 像素标记理论与相位解缠 | 第77-79页 |
4.1.1 像素标记问题 | 第77-78页 |
4.1.2 像素标记问题与相位解缠 | 第78-79页 |
4.2 基于贝叶斯推理的解缠思想 | 第79-86页 |
4.2.1 马尔可夫随机场 | 第79-80页 |
4.2.2 Markov-Gibbs的等价性 | 第80-81页 |
4.2.3 贝叶斯推理 | 第81-82页 |
4.2.4 MAP-MRF框架的建立 | 第82-83页 |
4.2.5 贝叶斯推理的解缠思想 | 第83-84页 |
4.2.6 MAP概率求解过程 | 第84-86页 |
4.3 随机场优化与能量最小化算法 | 第86-88页 |
4.3.1 目标能量函数的构建 | 第86-87页 |
4.3.2 优化问题及优化算法 | 第87-88页 |
4.4 图论与图割 | 第88-102页 |
4.4.1 双终端图 | 第89-91页 |
4.4.1.1 边和流 | 第89页 |
4.4.1.2 割(Cut) | 第89-90页 |
4.4.1.3 图网络的性质 | 第90-91页 |
4.4.2 最大流/最小割算法 | 第91-102页 |
4.4.2.1 图像到流网络的映射 | 第91-93页 |
4.4.2.2 算法概念 | 第93-94页 |
4.4.2.3 算法描述 | 第94-102页 |
4.5 基于图割的相位解缠算法的理论建模和程序实现 | 第102-112页 |
4.5.1 图割与二值相位标记 | 第103页 |
4.5.2 图割与能量函数关系及边权值的构建 | 第103-107页 |
4.5.3 基于图割的相位解缠算法流程 | 第107-109页 |
4.5.4 基于图割的相位解缠算法程序实现步骤 | 第109-110页 |
4.5.5 移动差矩阵生成过程 | 第110-111页 |
4.5.6 平滑项能量函数的计算 | 第111-11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五章 解缠效果的评价方法及实验数据描述 | 第113-123页 |
5.1 人工模拟相位数据的必要性 | 第113-114页 |
5.2 解缠相位与真实相位的差值图 | 第114页 |
5.3 解缠误差直方图 | 第114页 |
5.4 反缠绕均方差 | 第114-115页 |
5.5 运行时间 | 第115页 |
5.6 实验数据描述 | 第115-12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六章 基于传统解缠算法的相位解缠实验 | 第123-159页 |
6.1 基于人工模拟连续相位的解缠研究 | 第123-132页 |
6.1.1 实验一:基于Goldstein枝切法解缠研究 | 第123-124页 |
6.1.2 实验二:基于质量图指导的路径积分法相位解缠 | 第124-127页 |
6.1.3 实验三:基于FFT和DCT变换的最小二乘法的解缠研究 | 第127-130页 |
6.1.4 实验四:带噪声连续相位的解缠研究 | 第130-132页 |
6.2 基于人工模拟间断相位的解缠研究 | 第132-158页 |
6.2.1 实验五:基于Goldstein枝切法解缠研究 | 第132-145页 |
6.2.1.1 不同切割方位向的解缠结果及分析 | 第136-139页 |
6.2.1.2 不同切割高度的解缠结果及分析 | 第139-142页 |
6.2.1.3 双间断相位的解缠结果及分析 | 第142-145页 |
6.2.2 实验六:基于质量图指导的路径积分法解缠研究 | 第145-150页 |
6.2.3 实验七:基于FFT和DCT变换的最小二乘法的解缠研究 | 第150-155页 |
6.2.4 实验八:带噪声间断相位的解缠研究 | 第155-15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58-159页 |
第七章 基于图割的相位解缠实验 | 第159-179页 |
7.1 基于人工模拟连续相位的解缠研究 | 第159-164页 |
7.1.1 实验九:基于图割的相位解缠实验 | 第159-163页 |
7.1.1.1 不同能量函数的解缠结果及分析 | 第159-161页 |
7.1.1.2 不同势参数指数的解缠结果及分析 | 第161-162页 |
7.1.1.3 不同相位阈值的解缠结果及分析 | 第162-163页 |
7.1.2 实验十:带噪声连续相位的解缠研究 | 第163-164页 |
7.2 基于人工模拟间断相位的解缠研究 | 第164-173页 |
7.2.1 实验十一:基于图割的相位解缠实验 | 第164-172页 |
7.2.1.1 不同能量函数的解缠结果及分析 | 第164-168页 |
7.2.1.2 不同势参数指数的解缠结果及分析 | 第168-170页 |
7.2.1.3 不同阈值的解缠结果及分析 | 第170-172页 |
7.2.2 实验十二:带噪声间断相位的解缠研究 | 第172-173页 |
7.3 实验结果的比较研究 | 第173-177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77-179页 |
第八章 基于RADARSAT-2真实雷达数据的相位解缠实验 | 第179-185页 |
8.1 实验十三:基于Radarsat-2的相位解缠实验 | 第179-182页 |
8.2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比较 | 第182-183页 |
8.3 本章小结 | 第183-185页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85-189页 |
9.1 总结 | 第185-187页 |
9.2 论文的不足及展望 | 第187-189页 |
致谢 | 第189-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03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