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双轨互动:城市社区居民自治项目化推行与发展路径研究--以上海市G街道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导论第10-21页
    1.1 问题提出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16页
        1.2.1 国家中心论视角第12-13页
        1.2.2 社会中心论视角第13-14页
        1.2.3 国家与社会互动论视角第14-15页
        1.2.4 其他视角第15页
        1.2.5 文献研究述评第15-16页
    1.3 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第16-18页
        1.3.1 费孝通“双轨政治”论第16页
        1.3.2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第16-17页
        1.3.3 项目、项目制与城市社区居民自治项目化第17-18页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第18-21页
        1.4.1 研究框架第18-20页
        1.4.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第2章 双轨博弈:城市社区居民自治项目化产生的宏观背景第21-27页
    2.1 改革开放前“自上而下”国家行政轨道的建立第21-22页
        2.1.1 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的管理体制第21页
        2.1.2 政治、经济、社会一体化建构第21-22页
        2.1.3 单位制解体后街居制面临困境第22页
    2.2 改革开放后“自下而上”社会自治轨道的产生第22-24页
        2.2.1 社区制的实践探索第22-23页
        2.2.2 自治主体、需求、资源增多第23-24页
    2.3 双轨博弈中城市社区居民自治项目化的产生第24-27页
        2.3.1 产生背景第24-25页
        2.3.2 发展现状第25-27页
第3章 柔性治理:G街道居民自治项目化的推行路径第27-37页
    3.1 G街道及居民区面临的自治困境第27-28页
        3.1.1 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第27页
        3.1.2 居民参与制度和途径上的不足第27-28页
        3.1.3 居民自治意识仍较薄弱第28页
    3.2 G街道推行居民自治项目化的基础第28-30页
        3.2.1 具备一定的组织基础与资源基础第28-29页
        3.2.2 街道体制变革与行政区划调整的助推第29-30页
    3.3 柔性治理下街道自治办对居民自治项目化的推行第30-37页
        3.3.1 街道层面上的整体推进第30-32页
        3.3.2 依托社会组织的专业支持第32-35页
        3.3.3 柔性治理术的体现第35-37页
第4章 迥异图景:居民自治项目化实践中的不同发展路径第37-50页
    4.1 发展路径划分第37-39页
    4.2 G街道居民区项目化的不同实践形态第39-43页
        4.2.1 “主动协作型”——LS居民区“悠和绿站”项目第39-41页
        4.2.2 “被动依赖型”——JJY居民区“耆乐家园”项目第41-42页
        4.2.3 “充分自治型”——80N居民区“我的家园我作主”项目第42-43页
    4.3 不同发展路径下的共性与差异第43-50页
        4.3.1 项目参与方间互动关系网络与行动逻辑的一致性第43-45页
        4.3.2 项目参与方力量强弱与实施主导方的差异性第45-50页
第5章 自治趋向:城市社区居民自治项目化带来的效应第50-57页
    5.1 居民自治项目化重塑社区治理路径第50-54页
        5.1.1 利于居民自治诉求的实现第50-51页
        5.1.2 促进资源和权力的重新配置与整合第51-52页
        5.1.3 各主体服务和自治意识的增强第52-54页
    5.2 居民自治项目化实践中存在的困境第54-57页
        5.2.1 居民对项目的实质及意义理解不深第54-55页
        5.2.2 项目实施和运作中规范性不足第55-56页
        5.2.3 行政权力在社区的进一步延伸第56-57页
结论与讨论第57-59页
附录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第65-66页
后记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缝隙治理视域下的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研究--以上海曲阳“全岗通”模式为例
下一篇:适应我国老龄化现状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