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回顾 | 第11-15页 |
1.2.1 流浪未成年人问题研究 | 第11-13页 |
1.2.2 未成年人监护问题研究 | 第13-14页 |
1.2.3 简要评述 | 第14-15页 |
1.3 制度梳理 | 第15-19页 |
1.3.1 国内未成年人监护制度 | 第15-17页 |
1.3.2 美、德两国监护制度 | 第17-19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1.4.1 流浪未成年人 | 第19-20页 |
1.4.2 未成年人监护与家庭监护 | 第20-21页 |
1.4.3 国家监护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2.1 研究视角与理论分析框架 | 第22-24页 |
2.1.1 研究视角 | 第22-23页 |
2.1.2 理论分析框架 | 第23-24页 |
2.2 研究方法和过程 | 第24-26页 |
2.2.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2.2 调研过程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流浪未成年人监护现状——基于N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调研 | 第26-40页 |
3.1 N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发展现状 | 第26-27页 |
3.1.1 历史沿革 | 第26页 |
3.1.2 工作开展情况 | 第26页 |
3.1.3 未成年人救助流程 | 第26-27页 |
3.2 受访个案基本情况 | 第27-29页 |
3.2.1 个案的获取与构成 | 第27页 |
3.2.2 受访个案基本情况与分析 | 第27-29页 |
3.3 受访个案家庭监护状况 | 第29-33页 |
3.3.1 事实监护人情况 | 第30-31页 |
3.3.2 家庭监护意愿与能力 | 第31-32页 |
3.3.3 监护人的监护认知 | 第32-33页 |
3.3.4 流浪未成年人其他合法权益保护状况 | 第33页 |
3.4 受访个案院内临时监护状况 | 第33-37页 |
3.4.1 院内监护主体与内容 | 第34-35页 |
3.4.2 院内监护意愿与能力 | 第35-36页 |
3.4.3 院内监护效果 | 第36-37页 |
3.4.4 院内监护的社会参与 | 第37页 |
3.5 受访个案救助安置后的监护状况 | 第37-40页 |
3.5.1 安置去向与监护人变更情况 | 第37-38页 |
3.5.2 分类分析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我国流浪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问题与不足 | 第40-53页 |
4.1 未成年人宏观监护制度与立法有待完善 | 第40-43页 |
4.1.1 现行制度指导思想带有厚重的历史局限性 | 第40页 |
4.1.2 责任主体上偏重亲属监护,轻视国家公力干预 | 第40-41页 |
4.1.3 具体内容设计上不够合理、完善 | 第41-42页 |
4.1.4 实施过程中监督机制缺失,程序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 第42-43页 |
4.2 公权力在家庭监护中的介入不足 | 第43-46页 |
4.2.1 家庭监护知识宣传不到位 | 第43-44页 |
4.2.2 公权力对法定监护缺失缺乏干预 | 第44-45页 |
4.2.3 流浪未成年人家庭监护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督 | 第45页 |
4.2.4 缺乏有效的困境家庭儿童监护支持扶助机制 | 第45-46页 |
4.3 流浪未成年人院内临时监护有待完善 | 第46-49页 |
4.3.1 机构监护态度较为消极被动 | 第46-47页 |
4.3.2 机构对流浪未成年人的监护能力相对不足 | 第47-48页 |
4.3.3 机构监护责任体现不够全面,社会参与相对薄弱 | 第48-49页 |
4.3.4 机构相应的监护权利与权力受到忽视 | 第49页 |
4.4 流浪未成年人回归后国家责任缺乏体现 | 第49-53页 |
4.4.1 现行离站制度与工作流程存在不合理之处 | 第49-50页 |
4.4.2 缺乏承担监护职责的基层未成年人福利机构或者救助机构 | 第50页 |
4.4.3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后续工作开展不足 | 第50-51页 |
4.4.4 回归后的家庭监护与家庭关系缺乏有效监督与协调 | 第51页 |
4.4.5 流浪未成年人监护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联系欠缺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国家介入流浪未成年人监护的政策构想 | 第53-67页 |
5.1 明确国家介入流浪未成年人监护的政策要素 | 第53-54页 |
5.1.1 政策定位 | 第53页 |
5.1.2 责任主体与责权分配 | 第53页 |
5.1.3 资金来源 | 第53-54页 |
5.1.4 实现路径 | 第54页 |
5.2 改进完善未成年人监护的相关立法 | 第54-58页 |
5.2.1 更新我国未成年人监护立法、司法的指导思想 | 第54-55页 |
5.2.2 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监护人的相关权利 | 第55-56页 |
5.2.3 增加认定监护人的资格与能力的相关立法 | 第56-57页 |
5.2.4 完善监护的设立、变更、撤销、恢复制度 | 第57-58页 |
5.3 建立对未成年人家庭监护的监督管理体系 | 第58-60页 |
5.3.1 建立未成年人监护监督管理机构 | 第58-59页 |
5.3.2 开展未成年人监护基层日常监管工作 | 第59页 |
5.3.3 有选择性的关注特殊家庭的未成年人监护 | 第59-60页 |
5.4 建立完善流浪未成年人国家监护制度 | 第60-67页 |
5.4.1 建立流浪未成年人早期干预制度 | 第60-61页 |
5.4.2 提升流浪未成年人院内临时监护水平 | 第61-63页 |
5.4.3 进行流浪未成年人送回前、后的监护评估 | 第63页 |
5.4.4 建立全面多元的国家代位监护机制 | 第63-65页 |
5.4.5 鼓励流浪未成年人监护领域的社会参与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附录A | 第74-87页 |
一、访谈提纲 | 第74-78页 |
二、个案情况汇总 | 第78-83页 |
三、附表 | 第83-87页 |
附录B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