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可变形部件模型的车辆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目录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车辆检测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2 车辆检测的问题分析第11-13页
    1.3 研究目标与提出方法第13-14页
        1.3.1 研究目标第13页
        1.3.2 提出方法第13-14页
    1.4 论文的组织架构第14-16页
第二章 基于视觉的车辆检测算法第16-19页
    2.1 基于特征的车辆检测算法第16页
    2.2 基于模版的车辆检测算法第16-17页
    2.3 基于机器学习的车辆检测算法第17页
    2.4 前人研究工作的优缺点比较第17页
    2.5 本章小结第17-19页
第三章 基于可变形部件模型的目标检测第19-35页
    3.1 可变形部件模型简介第19-21页
    3.2 方向梯度直方图特征描述子第21-23页
    3.3 基于图像金字塔的多尺度目标检测第23-25页
    3.4 可变形部件模型的检测过程第25-27页
    3.5 可变形部件模型的训练过程第27-30页
        3.5.1 支持向量机第27-28页
        3.5.2 隐支持向量机第28-29页
        3.5.3 模型训练过程的主要步骤第29-30页
    3.6 可变形部件模型的主要问题分析第30-34页
        3.6.1 方向梯度直方图特征描述子的缺点第30-31页
        3.6.2 目标物体被遮挡问题分析第31-34页
    3.7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改进的可变形部件模型第35-45页
    4.1 基于稀疏编码的可变形部件模型第35-40页
        4.1.1 基于稀疏编码的特征表示第35-37页
        4.1.2 最大相关熵准则第37-38页
        4.1.3 基于最大相关熵准则的稀疏编码直方图第38-40页
    4.2 基于最大相关熵准则的遮挡处理方法第40-42页
        4.2.1 基于最大相关熵准则的分数函数第40-42页
    4.3 基于改进的可变形部件模型的车辆检测方法第42-44页
        4.3.1 多视角混合模型第42页
        4.3.2 基于改进的可变形部件模型的车辆检测流程第42-44页
    4.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5-64页
    5.1 实验准备第45-50页
        5.1.1 数据集信息第45-49页
        5.1.2 模型训练过程第49页
        5.1.3 实验环境以及评价对象第49-50页
    5.2 实验结果第50-57页
        5.2.1 PASCAL VOC 2007 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第50-51页
        5.2.2 PETS 车辆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第51-53页
        5.2.3 TME 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第53-57页
    5.3 实验分析第57-61页
        5.3.1 PASCAL VOC 2007 数据集上的实验分析第57-58页
        5.3.2 TME 数据集上的实验分析第58-61页
    5.4 实际应用第61-63页
        5.4.1 对不同视角车辆的检测结果第61-62页
        5.4.2 被遮挡车辆的检测结果第62页
        5.4.3 多目标检测结果第62-63页
    5.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4-69页
    6.1 总结第64-65页
    6.2 展望第65-69页
        6.2.1 改进可变形部件的变形性质第65-66页
        6.2.2 针对车辆的模版修改第66-67页
        6.2.3 部件的权值以及层次模型第67页
        6.2.4 关于能量直方图的模型构建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附件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邮轮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基于逆向控制指标的城市新区交通规划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