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3页 |
1.1 我国蛋鸭生产概况 | 第11-12页 |
1.2 蛋鸭笼养技术 | 第12页 |
1.2.1 笼养可行性分析 | 第12页 |
1.2.2 蛋鸭笼养的优缺点 | 第12页 |
1.3 赖氨酸营养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3.1 赖氨酸的理化性质及商品形式 | 第13页 |
1.3.2 赖氨酸的来源 | 第13-14页 |
1.3.3 赖氨酸的消化率和利用率 | 第14页 |
1.3.4 赖氨酸在体内的主要营养代谢途径 | 第14页 |
1.3.5 赖氨酸的营养生理功能 | 第14-15页 |
1.4 赖氨酸在家禽生产上的效果研究 | 第15-17页 |
1.4.1 赖氨酸对家禽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15页 |
1.4.2 赖氨酸对家禽胴体品质的影响 | 第15-16页 |
1.4.3 赖氨酸对家禽氮排泄的影响 | 第16页 |
1.4.4 赖氨酸对家禽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16页 |
1.4.5 赖氨酸对家禽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16-17页 |
1.5 蛋雏鸭赖氨酸需要量的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1.5.1 赖氨酸需要量的推荐标准 | 第17-19页 |
1.5.2 赖氨酸需要量的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3 影响赖氨酸需要量的因素 | 第19-22页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2.2.1 试验设计 | 第23页 |
2.2.2 试验饲粮 | 第23页 |
2.2.3 饲养管理 | 第23-24页 |
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4-25页 |
2.4 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25-26页 |
2.4.1 生产性能指标 | 第25页 |
2.4.2 免疫性能指标 | 第25页 |
2.4.3 血清中生化指标 | 第25-26页 |
2.4.4 血清及肝脏中抗氧化指标 | 第26页 |
2.4.5 血清中激素指标 | 第26页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3页 |
3.1 不同赖氨酸水平对蛋雏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27-31页 |
3.1.1 不同赖氨酸水平对平均日增重的影响 | 第27-28页 |
3.1.2 不同赖氨酸水平对平均日采食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3 不同赖氨酸水平对料重比的影响 | 第29页 |
3.1.4 生长性能对赖氨酸水平的估计 | 第29-31页 |
3.2 不同赖氨酸水平对蛋雏鸭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31-33页 |
3.2.1 不同赖氨酸水平对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第31页 |
3.2.2 不同赖氨酸水平对血清IgG、IgA、IgM和IL-2的影响 | 第31页 |
3.2.3 免疫指标对赖氨酸水平的估计 | 第31-33页 |
3.3 不同赖氨酸水平对蛋雏鸭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33-38页 |
3.3.1 不同赖氨酸水平对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尿酸、尿素氮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2 不同赖氨酸水平对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葡萄糖、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 第34页 |
3.3.3 血清生化指标对赖氨酸水平的估计 | 第34-38页 |
3.4 不同赖氨酸水平对蛋雏鸭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第38-41页 |
3.4.1 不同赖氨酸水平对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2 不同赖氨酸水平对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第39页 |
3.4.3 抗氧化指标对赖氨酸水平的估计 | 第39-41页 |
3.5 不同赖氨酸水平对蛋雏鸭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 第41-43页 |
3.5.1 不同赖氨酸水平对血清生长激素、胰岛素的影响 | 第41页 |
3.5.2 血清激素指标对赖氨酸水平的估计 | 第41-43页 |
4 讨论 | 第43-51页 |
4.1 赖氨酸对笼养蛋雏鸭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43页 |
4.2 赖氨酸对笼养蛋雏鸭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43-45页 |
4.2.1 赖氨酸对蛋雏鸭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2 赖氨酸对蛋雏鸭血清IgG、IgA、IgM和IL-2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 赖氨酸对笼养蛋雏鸭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45-48页 |
4.3.1 赖氨酸对蛋雏鸭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尿素氮、尿酸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2 赖氨酸对蛋雏鸭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葡萄糖、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 第46-48页 |
4.4 赖氨酸对笼养蛋雏鸭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4.5 赖氨酸对笼养蛋雏鸭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 第49-51页 |
5 结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