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森林生物量和多样性概念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的研究 | 第14-19页 |
1.3.1 立地条件 | 第14-15页 |
1.3.2 密度 | 第15-16页 |
1.3.3 林龄 | 第16-17页 |
1.3.4 林分组成 | 第17-19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9-20页 |
2.1 试验地位置、气候及土壤特征 | 第19页 |
2.2 实验林的经营历史 | 第19-20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0-25页 |
3.1 标准地设置 | 第20页 |
3.2 林下植被组成及植物多样性测定 | 第20-21页 |
3.2.1 调查方法 | 第20-21页 |
3.2.2 计算公式 | 第21页 |
3.3 林下植被生物量测定 | 第21-22页 |
3.3.1 调查方法 | 第21-22页 |
3.3.2 计算公式 | 第22页 |
3.4 乔木层生物量与材积的测定 | 第22-24页 |
3.4.1 标准木的选择 | 第22页 |
3.4.2 样木生物量调查方法 | 第22-23页 |
3.4.3 样品处理 | 第23-24页 |
3.5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25-42页 |
4.1 林下植被生物量 | 第25-27页 |
4.1.1 灌木层生物量比较及生物量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 | 第25页 |
4.1.2 草本层生物量比较及生物量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 | 第25-26页 |
4.1.3 灌木层生物量在不同植物种之间的分配 | 第26页 |
4.1.4 草本层生物量在不同植物种之间的分配 | 第26-27页 |
4.2 乔木层生物量 | 第27-34页 |
4.2.1 乔木层生物量比较及生物量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 | 第27-28页 |
4.2.2 乔木层地下根系生物量的分配 | 第28-29页 |
4.2.3 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空间结构 | 第29-32页 |
4.2.4 不同造林模式下杉木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 | 第32页 |
4.2.5 不同造林模式下杉木胸径生长情况 | 第32-33页 |
4.2.6 不同造林模式下杉木树高生长情况 | 第33-34页 |
4.3 林下植被特征 | 第34-38页 |
4.3.1 林下植被组成 | 第34-36页 |
4.3.2 林下植被丰富度 | 第36-37页 |
4.3.3 林下植被高度 | 第37页 |
4.3.4 林下植被盖度 | 第37-38页 |
4.4 林下植物多样性 | 第38-39页 |
4.5 林下植被生物量与林下植物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 | 第39-42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2-44页 |
5.1 结论 | 第42-43页 |
5.1.1 乔木层植被组成和空间结构的特点 | 第42页 |
5.1.2 乔木层生物量的特点 | 第42页 |
5.1.3 林下植被组成结构及多样性的特点 | 第42-43页 |
5.1.4 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特点 | 第43页 |
5.2 讨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