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树木学论文--树木解剖学论文

木榄和白骨壤次生木质部的生态解剖学研究

摘要第8-12页
Abstract第12-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2页
    1.1 红树植物概况第17页
    1.2 红树植物的土壤生境第17页
    1.3 红树植物次生木质部的生态解剖学研究第17-19页
        1.3.1 红树植物次生木质部显微结构适应生境的特征研究第18-19页
        1.3.2 红树植物次生木质部亚显微结构适应生境的特征研究第19页
    1.4 本研究的内容与意义第19-21页
        1.4.1 研究内容与实验设计第19-20页
        1.4.2 研究意义第20-21页
    1.5 技术路线第21-22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2-26页
    2.1 样地概况第22页
    2.2 样品采集第22-23页
        2.2.1 木材取样第22-23页
        2.2.2 土壤取样第23页
    2.3 样品处理第23-24页
    2.4 红树植物次生木质部数量特征的测定第24页
    2.5 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第24-25页
    2.6 数据统计分析第25-26页
第三章 一年内两种红树植物样地土壤理化因子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第26-41页
    3.1 木榄采样地土壤理化因子年内变动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第26-33页
        3.1.1 一年内不同月份木榄采样地土壤理化因子的变动第26-30页
        3.1.2 一年内不同月份木榄采样地土壤理化因子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第30-33页
    3.2 白骨壤采样地土壤理化因子的年内变动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第33-39页
        3.2.1 一年内不同月份白骨壤采样地土壤理化因子的变动第33-37页
        3.2.2 一年内不同月份白骨壤采样地土壤理化因子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第37-39页
    3.3 讨论第39-41页
第四章 木榄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的年内变动及生态适应意义第41-65页
    4.1 结果与分析第41-61页
        4.1.1 一年内不同时间段木榄次生木质部的形态解剖特征第41-44页
        4.1.2 一年内不同时间段木榄样地土壤理化因子的变动第44-48页
        4.1.3 一年内不同时段木榄次生木质部射线、纤维和导管数量特征的变动及影响因子第48-59页
        4.1.4 一年内不同月份木榄(附物)纹孔的数量特征的变动及影响因子第59-61页
    4.2 讨论第61-65页
        4.2.1 木榄次生木质部结构特征对生境的适应意义第61-62页
        4.2.2 一年内不同时间木榄次生木质部数量特征随土壤理化因子变化而变动的适应意义第62-65页
第五章 白骨壤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的年内变动及生态适应意义第65-88页
    5.1 结果与分析第65-85页
        5.1.1 一年内不同时间段白骨壤次生木质部形态解剖特征第65-68页
        5.1.2 一年内不同时间段白骨壤样地土壤理化因子的变动第68-72页
        5.1.3 一年内不同时段白骨壤次生木质部导管、射线和纤维数量特征的变动及影响因子第72-83页
        5.1.4 一年内不同月份白骨壤(附物)纹孔数量特征的变动及影响因子第83-85页
    5.2 讨论第85-88页
        5.2.1 白骨壤次生木质部结构特征对生境的适应意义第85-86页
        5.2.2 一年内不同时间白骨壤次生木质部数量特征随土壤理化因子变化而变动的适应意义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3页
附录A 部分次生木质部管孔、射线、纤维和附物纹孔数量特征第93-95页
附录B 部分附物纹孔数量特征的中英文对照第95-96页
致谢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闽江河口红树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响应
下一篇:细叶青冈与杉木混交林生物量与林下植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