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1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 禽源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 | 第12-13页 |
2. 禽源大肠杆菌常见菌毛 | 第13-17页 |
2.1 菌毛的概述 | 第13页 |
2.2 菌毛的特点及其分类 | 第13页 |
2.3 菌毛的粘附机制与致病机制 | 第13-14页 |
2.4 菌毛的基因簇结构 | 第14-15页 |
2.5 菌毛的体外表达 | 第15-16页 |
2.6 鸡大肠杆菌菌毛的检测 | 第16-17页 |
3. 大肠杆菌的毒力岛 | 第17-21页 |
3.1 毒力岛的概述 | 第17页 |
3.2 毒力岛的特征 | 第17-18页 |
3.3 HPI毒力岛及其致病机制 | 第18-19页 |
3.4 ETT2毒力岛及其致病机制 | 第19-20页 |
3.5 LEE毒力岛及其致病机制 | 第20页 |
3.6 毒力岛的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4. 禽大肠杆菌病的防控 | 第21-22页 |
研究一 江苏部分地区不同毒力基因型鸡大肠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 第22-33页 |
摘要 | 第22页 |
1 材料 | 第22-23页 |
1.1 病料 | 第22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1.3 培养基 | 第22-23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2 方法 | 第23-25页 |
2.1 病料采集与处理 | 第23页 |
2.2 病料的检测 | 第23-25页 |
3 结果 | 第25-31页 |
3.1 HPI毒力岛irp2、fyuA和intB基因的PCR检测 | 第25-26页 |
3.2 P菌毛PapC的PCR检测 | 第26-27页 |
3.3 ETT2的Ecs3703与Ecs3737的PCR检测 | 第27页 |
3.4 F1菌毛fimA的PCR检测 | 第27-28页 |
3.5 LEE毒力岛Intimin的PCR检测 | 第28页 |
3.6 临床病料中大肠杆菌不同毒力基因型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 | 第28-30页 |
3.7 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 第30-31页 |
4 讨论 | 第31-33页 |
研究二 鸡大肠杆菌F1与P菌毛的主要结构蛋白的表达 | 第33-49页 |
摘要 | 第33页 |
1 材料 | 第33-34页 |
1.1 菌株及质粒 | 第33页 |
1.2 工具酶与试剂 | 第33页 |
1.3 培养基 | 第33-34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2 方法 | 第34-39页 |
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4页 |
2.2 PCR模板的制备 | 第34页 |
2.3 PilA菌毛的PCR扩增 | 第34-35页 |
2.4 PilA基因的克隆和筛选 | 第35-36页 |
2.5 PapA菌毛基因的扩增 | 第36页 |
2.6 PapA菌毛基因的克隆和筛选 | 第36页 |
2.7 重组质粒pGEX-PilA,pGEX-PapA的构建及筛选 | 第36-37页 |
2.8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 第37-38页 |
2.9 融合蛋白GST-papA和GST-PilA的Western-blot分析 | 第38-39页 |
3 结果 | 第39-47页 |
3.1 PilA基因的PCR扩增 | 第39-40页 |
3.2 重组质粒pMD18-T-PilA的鉴定 | 第40页 |
3.3 papA基因的PCR扩增 | 第40页 |
3.4 重组质粒pMD18-T-papA的鉴定 | 第40-41页 |
3.5 重组质粒pGEX-PilA和pGEX-Pap双酶切鉴定 | 第41-42页 |
3.6 重组质粒诱导表达的SDS-PAGE分析 | 第42-47页 |
4 讨论 | 第47-49页 |
研究三 鸡大肠杆菌F1与P菌毛的单克隆抗体制备 | 第49-63页 |
摘要 | 第49页 |
1. 材料 | 第49-50页 |
1.1 菌株和蛋白 | 第49页 |
1.2 细胞和实验动物 | 第49页 |
1.3 细胞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第49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49-50页 |
2 方法 | 第50-54页 |
2.1 动物免疫 | 第50页 |
2.2 饲养细胞的制备 | 第50页 |
2.3 骨髓瘤细胞SP2/0的制备 | 第50页 |
2.4 脾淋巴细胞的制备 | 第50-51页 |
2.5 细胞融合 | 第51页 |
2.6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 第51-52页 |
2.7 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及细胞株的建立 | 第52页 |
2.8 腹水的制备 | 第52-53页 |
2.9 腹水抗体效价的测定 | 第53页 |
2.10 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 | 第53页 |
2.11 单克隆抗体的稳定性检测 | 第53页 |
2.12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 第53-54页 |
2.13 McAb的初步应用 | 第54页 |
3 结果 | 第54-61页 |
3.1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最佳血清稀释倍数的确定 | 第54-56页 |
3.2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与稳定性的检测 | 第56页 |
3.3 腹水抗体效价 | 第56页 |
3.4 单克隆抗体亚类的鉴定 | 第56-57页 |
3.5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 第57-60页 |
3.6 McAb对鸡大肠杆菌分离株的检测结果 | 第60-61页 |
4 讨论 | 第61-63页 |
全文总结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