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34页 |
1.1 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概述 | 第12-13页 |
1.2 基于纳米信号放大的电化学发光分析法研究进展 | 第13-28页 |
1.2.1 纳米材料作为修饰电极材料 | 第14-20页 |
1.2.2 纳米粒子作为信号放大载体 | 第20-26页 |
1.2.3 纳米粒子作为信号物质 | 第26-28页 |
1.3 基于核酸生物信号放大的电化学发光分析法研究进展 | 第28-33页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第2章 基于二茂铁淬灭钌联吡啶电化学发光肽生物传感器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 第34-54页 |
2.1 引言 | 第3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4-37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34-36页 |
2.2.2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36页 |
2.2.3 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 第36页 |
2.2.4 电化学发光检测PSA | 第36-3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7-53页 |
2.3.1 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37-38页 |
2.3.2 Ru(bpy)_3~(2+)在Nafion/AuNPs膜上的电化学行为 | 第38-41页 |
2.3.3 Fc-peptide在Ru(bpy)_3~(2+)/Nafion/AuNPs膜上的电化学行为 | 第41-47页 |
2.3.4 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47-49页 |
2.3.5 三种传感器性能的比较 | 第49-52页 |
2.3.6 选择性 | 第52-53页 |
2.3.7 实际应用 | 第53页 |
2.4 结论 | 第53-54页 |
第3章 基于金纳米粒子作为载体信号放大的电化学发光肽传感器检测心肌肌钙蛋白Ⅰ | 第54-70页 |
3.1 引言 | 第54-5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5-58页 |
3.2.1 试剂 | 第55页 |
3.2.2 仪器 | 第55-56页 |
3.2.3 电化学发光探针(Ru(bpy)_3~(2+)-AuNPs-peptide)的制备 | 第56-57页 |
3.2.4 电化学发光肽传感器的构建 | 第57页 |
3.2.5 肌钙蛋白的电化学发光检测 | 第57页 |
3.2.6 肌钙蛋白的电化学循环伏安 | 第57-5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8页 |
3.3.1 聚合物Ru(bpy)_3~(2+)-AuNPs的表征 | 第58-59页 |
3.3.2 电化学发光探针Ru(bpy)_3~(2+)-AuNPs-peptide的表征 | 第59-62页 |
3.3.3 金纳米放大作用的研究 | 第62-63页 |
3.3.4 电化学发光肽传感器 | 第63-64页 |
3.3.5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64-65页 |
3.3.6 电化学发光肽生物传感器的分析性能 | 第65-66页 |
3.3.7 选择性 | 第66-68页 |
3.3.8 血清样品分析 | 第68页 |
3.4 结论 | 第68-70页 |
第4章 基于核酸超夹心信号放大的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Ⅰ | 第70-78页 |
4.1 引言 | 第7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0-73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70-71页 |
4.2.2 电化学发光探针Ru(bpy)_2(dcbpy)NHS-S2制备 | 第71页 |
4.2.3 探针FYSHSFHENWPSK-S1制备 | 第71-72页 |
4.2.4 夹心复合物的制备 | 第72页 |
4.2.5 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 第72页 |
4.2.6 肌钙蛋白的电化学发光检测 | 第72-7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3-77页 |
4.3.1 电化学发光肽传感器的表征 | 第73-74页 |
4.3.2 可行性研究 | 第74-75页 |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75-76页 |
4.3.4 电化学发光检测肌钙蛋白Ⅰ | 第76-77页 |
4.3.5 选择性 | 第77页 |
4.4 结论 | 第77-78页 |
总结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