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9-11页 |
缩略词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2-16页 |
1.1 布鲁氏菌病概述 | 第12页 |
1.2 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 | 第12页 |
1.3 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4 布鲁氏菌病疫苗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2 研究一 布鲁氏菌Omp19原核表达及i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16-37页 |
2.1 材料 | 第16-18页 |
2.1.1 菌株、工具酶及相关试剂 | 第16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6-17页 |
2.1.3 试剂的配制 | 第17-18页 |
2.2 方法 | 第18-23页 |
2.2.1 Omp19原核表达 | 第18-21页 |
2.2.2 i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1-23页 |
2.3 结果 | 第23-34页 |
2.3.1 布氏菌Omp19原核表达结果分析 | 第23-31页 |
2.3.2 iELISA检测方法的结果分析 | 第31-34页 |
2.4 讨论 | 第34-36页 |
2.5 小结 | 第36-37页 |
3 研究二 布鲁氏菌疫苗菌株与标准参考菌株的比较研究 | 第37-49页 |
3.1 材料 | 第37页 |
3.2 方法 | 第37-42页 |
3.2.1 布氏菌生化鉴定 | 第37-39页 |
3.2.2 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39页 |
3.2.3 BCSP31-PCR实验 | 第39页 |
3.2.4 AMOS-PCR实验 | 第39-40页 |
3.2.5 多重PCR | 第40页 |
3.2.6 多位点可变数日串联序列分析(MLVA) | 第40-41页 |
3.2.7 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 | 第41-42页 |
3.2.8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PFGE) | 第42页 |
3.3 结果 | 第42-48页 |
3.3.1 布氏菌生化鉴定分析 | 第42-43页 |
3.3.2 16SrDNA序列同源性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3.3.3 BCSP31-PCR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3.3.4 AMOS-PCR结果分析 | 第45页 |
3.3.5 多重PCR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3.3.6 MLVA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3.3.7 MLST结果分析 | 第47页 |
3.3.8 PFGE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3.4 讨论 | 第48页 |
3.5 小结 | 第48-49页 |
4 研究三 内蒙古四子王旗人间布病横断面调查研究 | 第49-61页 |
4.1 研究对象 | 第49页 |
4.1.1 调查地区 | 第49页 |
4.1.2 调查人员 | 第49页 |
4.1.3 调查动物 | 第49页 |
4.1.4 调查时间 | 第49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49-50页 |
4.2.1 抽样方法 | 第49-50页 |
4.2.2 样本量计算 | 第50页 |
4.2.3 调查方法 | 第50页 |
4.3 横断面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50-58页 |
4.3.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 第50-51页 |
4.3.2 血清样本基本情况 | 第51页 |
4.3.3 调查基本情况 | 第51页 |
4.3.4 样本感染率分析 | 第51页 |
4.3.5 四子王旗布病阳性家庭危险因素分析 | 第51-56页 |
4.3.6 四子王旗家庭布病知识调查情况 | 第56-58页 |
4.4 讨论 | 第58-60页 |
4.5 小结 | 第60-61页 |
5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 | 第68-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