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茶皂素的结构与含量测定 | 第10-12页 |
1.1.1 茶皂素的结构 | 第10-11页 |
1.1.2 茶皂素的含量测定 | 第11-12页 |
1.2 茶皂素的纯化 | 第12-15页 |
1.2.1 超滤膜法 | 第12-13页 |
1.2.2 大孔树脂吸附法 | 第13页 |
1.2.3 重结晶法 | 第13页 |
1.2.4 絮凝剂法 | 第13-14页 |
1.2.5 正丁醇萃取法 | 第14页 |
1.2.6 硅胶层析法 | 第14-15页 |
1.3 纳米囊的制备 | 第15-20页 |
1.3.1 制备材料 | 第15-17页 |
1.3.2 纳米囊制备方法 | 第17-18页 |
1.3.3 药物的脑靶向性研究 | 第18-19页 |
1.3.4 药物的光敏性研究 | 第19-20页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点及其主要内容 | 第20-23页 |
1.4.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0-21页 |
1.4.2 本实验的创新之处 | 第21页 |
1.4.3 本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油茶皂素提纯及酸水解 | 第23-29页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3-24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2 油茶皂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4-27页 |
2.2.1 比色法 | 第24-25页 |
2.2.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5-26页 |
2.2.3 油茶皂素及其酸水解产物标准曲线的选择 | 第26-27页 |
2.3 油茶皂素的提纯 | 第27页 |
2.4 油茶皂素的酸水解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油茶皂素及酸水解产物纳米囊的制备 | 第29-32页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9-30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3.2 油茶皂素及其酸水解产物纳米囊的制备 | 第30页 |
3.2.1 囊壳的制备 | 第30页 |
3.2.2 囊心的制备 | 第30页 |
3.2.3 纳米囊的制备 | 第30页 |
3.3 油茶皂素及其酸水解产物纳米囊的性质 | 第30-32页 |
3.3.1 粒径及ζ电位 | 第30-31页 |
3.3.2 包封率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油茶皂素及酸水解产物纳米囊的制备方法优化 | 第32-38页 |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32-33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4.2 油茶皂素纳米囊制备方法优化 | 第33-35页 |
4.2.1 油茶皂素纳米囊三因素五水平实验 | 第33页 |
4.2.2 油茶皂素纳米囊三因素五水平实验结果 | 第33-34页 |
4.2.3 油茶皂素纳米囊三因素五水平最优方案 | 第34-35页 |
4.3 油茶皂素酸水解产物纳米囊制备方法优化 | 第35-37页 |
4.3.1 油茶皂素酸水解产物纳米囊三因素五水平实验 | 第35页 |
4.3.2 油茶皂素酸水解产物纳米囊三因素五水平实验结果 | 第35-36页 |
4.3.3 油茶皂素酸水解产物纳米囊三因素五水平最优方案 | 第36-3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油茶皂素及酸水解产物纳米囊的光响应性研究 | 第38-59页 |
5.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38-39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5.2 脱镁叶绿酸 a 的制备及其作用机理 | 第39-41页 |
5.3 不同剂量的光敏剂纳米囊制备 | 第41-42页 |
5.4 不同剂量的光敏剂纳米囊性质 | 第42-53页 |
5.4.1 包封率、粒径及ζ电位 | 第42-43页 |
5.4.2 累积释放率 | 第43-48页 |
5.4.3 热重分析 | 第48-50页 |
5.4.4 透射电镜 | 第50-53页 |
5.5 不同光照时间的光敏剂纳米囊性质 | 第53-57页 |
5.5.1 粒径和ζ电位 | 第53-56页 |
5.5.2 紫外可见光吸收图谱 | 第56-5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件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