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8-1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3 研究价值 | 第11-13页 |
2 人格权财产利益的界定 | 第13-22页 |
2.1 相关概念的区分比较 | 第13-15页 |
2.1.1 人格权与财产权 | 第13-14页 |
2.1.2 人格权与人格利益 | 第14-15页 |
2.2 人格权财产利益 | 第15-20页 |
2.2.1 人格权财产利益的生成 | 第15-17页 |
2.2.2 人格权财产利益私法保护的正当性 | 第17-20页 |
2.3 小结 | 第20-22页 |
3 人格权财产利益私法保护的既有模式 | 第22-29页 |
3.1 既有模式的比较法考察 | 第22-28页 |
3.1.1 德国:“统一权利”模式 | 第22-24页 |
3.1.2 美国:“公开权”模式 | 第24-25页 |
3.1.3 日本:“商品化权”模式 | 第25-26页 |
3.1.4 英国、澳大利亚:“仿冒之诉”模式 | 第26-28页 |
3.2 小结 | 第28-29页 |
4 我国现行法对人格权财产利益的私法保护现状 | 第29-40页 |
4.1 人格权财产利益私法确认与保护概况 | 第29-34页 |
4.1.1 《民法通则》与《民通意见》的应对方式 | 第29-31页 |
4.1.2 《侵权责任法》对人格权财产利益的处理 | 第31-33页 |
4.1.3 知识产权法对人格权财产利益的规范调整 | 第33-34页 |
4.2 人格权财产利益私法保护中的核心问题 | 第34-39页 |
4.2.1 人格权财产利益授权与转让问题 | 第34-36页 |
4.2.2 死者人格权财产利益私法保护问题 | 第36-37页 |
4.2.3 赔偿规则的设定和权利救济的实现 | 第37-39页 |
4.3 小结 | 第39-40页 |
5 完善我国人格权财产利益私法保护方案的思考 | 第40-51页 |
5.1 我国立法采既有保护模式的可行性考评 | 第40-46页 |
5.1.1 可否采用美国“公开权”制度 | 第40-42页 |
5.1.2 可否参考德国“统一权利”模式 | 第42-44页 |
5.1.3 可否移植日本“商品化权”模式 | 第44-45页 |
5.1.4 可否吸收英、澳“仿冒之诉”制度 | 第45-46页 |
5.1.5 小结 | 第46页 |
5.2 笔者构建方案的提出 | 第46-49页 |
5.2.1 整体完善思路与方案 | 第46-47页 |
5.2.2 明确人格权财产利益的私法地位 | 第47页 |
5.2.3 承认人格权财产利益的可转让性与可继承性 | 第47-48页 |
5.2.4 确立双重赔偿标准,增设法定赔偿金和惩罚性赔偿金制度 | 第48-49页 |
5.3 小结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