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保险论文--中国保险业论文--各种类型保险论文

我国农业保险低水平均衡的演化博弈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17页
        1.2.1 国外研究动态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动态第12-16页
        1.2.3 综述小结第16-17页
    1.3 研究内容第17页
    1.4 研究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第17-18页
        1.4.1 研究难点第17页
        1.4.2 可能的创新点第17-18页
    1.5 技术路线图第18页
    1.6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2章 相关理论论述第19-29页
    2.1 农业保险的概述、特征及作用第19-21页
        2.1.1 农业保险的概念第19页
        2.1.2 农业保险的特征第19-20页
        2.1.3 农业保险的作用第20-21页
    2.2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理论第21-22页
    2.3 供给和需求理论第22-23页
    2.4 农业保险的外部性理论第23-24页
    2.5 演化博弈理论第24-28页
        2.5.1 演化博弈理论的起源和应用第24-25页
        2.5.2 复制者动态方程第25-27页
        2.5.3 演化稳定策略第27-28页
    2.6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第29-34页
    3.1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第29-30页
    3.2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第30-33页
        3.2.1 农业保险市场规模小第31页
        3.2.2 农业保险密度低第31-32页
        3.2.3 农业保险深度水平低第32页
        3.2.4 农业保险产品单一第32-33页
    3.3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4章 我国农业保险低水平均衡的原因分析第34-41页
    4.1 农业风险的特征第34-35页
    4.2 农业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第35-36页
        4.2.1 农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第35-36页
        4.2.2 农业保险中的道德风险第36页
    4.3 农业保险的准公共产品的属性第36-37页
    4.4 农户非正规的风险规避机制第37-38页
        4.4.1 社会网络内规避农业风险第37-38页
        4.4.2 分散经营第38页
        4.4.3 消费转移机制第38页
    4.5 交易成本过高第38-39页
    4.6 制度环境的缺失第39-40页
        4.6.1 缺乏健全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第39-40页
        4.6.2 政府补贴体系不完善第40页
        4.6.3 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第40页
    4.7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5章 农业保险各利益主体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第41-57页
    5.1 各利益主体演化博弈的基本假设和行为分析第41-42页
        5.1.1 基本假设第41-42页
        5.1.2 博弈方的行为分析第42页
    5.2 农户之间的演化博弈分析第42-47页
        5.2.1 模型假设第42-43页
        5.2.2 模型建立第43页
        5.2.3 模型分析第43-46页
        5.2.4 结论第46-47页
    5.3 保险公司群体之间的演化博弈分析第47-52页
        5.3.1 模型假设第47-48页
        5.3.2 模型建立第48页
        5.3.3 模型分析第48-50页
        5.3.4 结论第50-52页
    5.4 保险公司和农户之间的演化博弈分析第52-56页
        5.4.1 模型假设第52页
        5.4.2 模型建立第52-53页
        5.4.3 模型分析第53-55页
        5.4.4 结论第55-56页
    5.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6章 结论、建议及展望第57-61页
    6.1 结论第57页
    6.2 建议第57-60页
        6.2.1 农户角度第57-58页
        6.2.2 政府角度第58-59页
        6.2.3 保险公司角度第59-60页
    6.3 展望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投资者情绪对中小板指收益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我国存量房市场调控中政策工具之选择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