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件 | 第5-7页 |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引言 | 第12-16页 |
|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 第12-13页 |
| 1.2 研究动机与目的 | 第13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 1 从菩萨化白象入胎到菩萨乘白象入胎 | 第16-24页 |
| 1.1 托胎灵梦图像的地域与变化 | 第16-19页 |
| 1.2 托胎灵梦图像的变化与佛传典籍 | 第19-20页 |
| 1.3 托胎灵梦图像的变化与中、印两国传统文化 | 第20-24页 |
| 2 从乘象入胎到普贤乘象 | 第24-31页 |
| 2.1 乘象入胎图像分析 | 第24-26页 |
| 2.2 乘象普贤图像分析 | 第26-27页 |
| 2.3 “模糊性”乘象菩萨图像分析 | 第27-31页 |
| 3 乘象入胎的配置——逾城出家 | 第31-47页 |
| 3.1 逾城出家图像的概述与造像实例 | 第31-35页 |
| 3.2 乘象入胎与逾城出家相配置的图像分析 | 第35-44页 |
| 3.3 乘象入胎与逾城出家相配置出现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44-47页 |
| 4 乘象普贤的配置——骑狮文殊 | 第47-61页 |
| 4.1 骑狮文殊图像的概述 | 第47-49页 |
| 4.2 乘象普贤与骑狮文殊配置图像的出现 | 第49-54页 |
| 4.3 乘象普贤与骑狮文殊配置图像出现的原因 | 第54-61页 |
| 4.3.1 印度社会与佛教经典的因素 | 第54-55页 |
| 4.3.2 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 | 第55-61页 |
| 5 乘象菩萨图像中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 第61-64页 |
| 结语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图版目录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