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2.1 作物氮效率及评价指标 | 第12-13页 |
1.2.2 作物品种间氮效率差异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作物品种间氮效率差异的生理原因 | 第14-16页 |
1.2.4 作物品种间氮效率差异可能的分子机制 | 第16-2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不同小麦品种生育期氮素效率差异的变化特征 | 第22-3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1 试验设计 | 第22-23页 |
2.1.2 采样方法 | 第23页 |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3页 |
2.1.4 计算公式 | 第23-24页 |
2.1.5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2.2.1 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产量三要素 | 第24-25页 |
2.2.2 不同小麦品种成熟期的氮效率 | 第25-26页 |
2.2.3 不同小麦品种氮素重新利用效率 | 第26-27页 |
2.2.4 不同小麦品种氮吸收效率的生育期变化 | 第27页 |
2.2.5 不同小麦品种氮利用效率的生育期变化 | 第27-28页 |
2.2.6 不同小麦品种相关生理参数生育期动态变化 | 第28-30页 |
2.3 讨论 | 第30-31页 |
2.4 结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氮吸收效率差异小麦品种根中氮转运蛋白基因生育期表达规律 | 第32-4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3.1.1 试验设计 | 第33页 |
3.1.2 采样方法 | 第33页 |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3-34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3.2.1 氮吸收效率差异小麦品种的生物量和吸氮量 | 第34-35页 |
3.2.2 低氮条件下氮吸收效率差异小麦品种根中 NRT 和 AMT 基因表达模式 | 第35-38页 |
3.2.3 高氮条件下氮吸收效率差异小麦品种根中 NRT 和 AMT 基因表达模式 | 第38页 |
3.3 讨论 | 第38-40页 |
3.4 结论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氮利用效率差异小麦品种叶片中氮利用相关基因生育期表达规律 | 第42-5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3页 |
4.1.1 试验设计 | 第43页 |
4.1.2 采样方法 | 第43页 |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3页 |
4.1.4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4.2.1 氮利用效率差异小麦品种生物量、氮利用效率和氮重新利用效率 | 第43-46页 |
4.2.2 低氮条件下氮利用效率差异小麦品种氮利用相关基因表达模式 | 第46-48页 |
4.2.3 高氮条件下氮利用效率差异小麦品种氮利用相关基因表达模式 | 第48页 |
4.3 讨论 | 第48-51页 |
4.4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附录 | 第59-61页 |
缩略词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