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传统常规消能方式简介 | 第11-14页 |
1.3 新型消能工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 第14-17页 |
1.3.1 新型消能工的若干应用 | 第14-16页 |
1.3.2 跌坎型底流消能工的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 水气两相流 | 第17-20页 |
1.4.1 水气两相流的定义及主要特点 | 第17-18页 |
1.4.2 掺气水流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3 跌坎型底流消能工掺气水流的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跌坎型底流消能工水力特性及试验模型简介 | 第22-32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消力池内水流流态变化规律 | 第22-26页 |
2.2.1 跌坎型底流消能工水流流态 | 第22-24页 |
2.2.2 淹没底流流态下水流结构 | 第24-26页 |
2.2.3 跌坎型底流消能工消能机理 | 第26页 |
2.3 模型试验简介 | 第26-30页 |
2.3.1 试验研究目的与测量内容 | 第26-27页 |
2.3.2 模型的制作与布置 | 第27-30页 |
2.3.3 试验工况拟定 | 第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掺气理论 | 第32-46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湍流(紊流) | 第32-36页 |
3.2.1 湍流(紊流)相关理论 | 第32-36页 |
3.2.1.1 湍流(紊流)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 第32-33页 |
3.2.1.2 湍流的特征量 | 第33-34页 |
3.2.1.3 湍流运动的基本方程 | 第34-36页 |
3.3 湍动(紊动)扩散 | 第36-38页 |
3.4 水流掺气的成因与机理 | 第38-43页 |
3.4.1 掺气理论简介 | 第38-40页 |
3.4.2 明渠掺气机理 | 第40-41页 |
3.4.3 冲击射流掺气机理 | 第41-43页 |
3.4.4 掺气浓度 | 第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第四章 跌坎型底流消能工不同水流结构区掺气浓度分布规律试验研究 | 第46-94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跌坎型底流消能工不同水流结构区的掺气浓度分布 | 第46-88页 |
4.2.1 底滚回流区掺气浓度分布规律 | 第47-55页 |
4.2.2 冲击区掺气浓度分布规律 | 第55-62页 |
4.2.3 淹没射流区掺气浓度分布规律 | 第62-74页 |
4.2.3.1 淹没射流区射流轴线掺气浓度分布规律 | 第63-71页 |
4.2.3.2 淹没射流区上边界线掺气浓度分布规律 | 第71-73页 |
4.2.3.3 淹没射流区下边界线掺气浓度分布规律 | 第73-74页 |
4.2.4 附壁射流区掺气浓度分布规律 | 第74-81页 |
4.2.5 面滚回流区掺气浓度分布规律 | 第81-88页 |
4.3 跌坎型底流消能工水流整体掺气浓度分布 | 第88-92页 |
4.4 气泡对水体能量的耗散 | 第92-9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4-96页 |
5.1 总结 | 第94页 |
5.2 展望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