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两株溶藻细菌(Bacillus cereus L7,L8)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相互作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溶藻细菌的研究进展第12-14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4-17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7-22页
    2.1 材料第17-19页
        2.1.1 供试藻种第17页
        2.1.2 供试菌种第17页
        2.1.3 培养基第17-18页
        2.1.4 样品制备第18-19页
    2.2 试剂与仪器设备第19-20页
    2.3 测定方法第20-21页
        2.3.1 细菌种群密度第20页
        2.3.2 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第20-21页
    2.4 实验数统计与分析第21-22页
第三章 溶藻效果的研究第22-34页
    3.1 实验设置第22-24页
        3.1.1 溶藻细菌生长曲线第22页
        3.1.2 中肋骨条藻生长曲线第22页
        3.1.3 溶藻途径第22-23页
        3.1.4 溶藻活性代谢物稳定性研究第23页
        3.1.5 溶藻细菌混合液的溶藻效果第23-24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24-32页
        3.2.1 溶藻细菌生长曲线第24-25页
        3.2.2 中肋骨条藻生长曲线第25-26页
        3.2.3 L7 溶藻实验结果第26-28页
        3.2.4 L8 溶藻实验结果第28-30页
        3.2.5 混合比例对溶藻细菌混合液溶藻效果的影响第30页
        3.2.6 温度对溶藻细菌混合液溶藻效果的影响第30-31页
        3.2.7 光照对溶藻细菌混合液溶藻效果的影响第31-32页
    3.3 小结第32-34页
第四章 初始种群密度对菌藻相互作用的影响第34-41页
    4.1 实验设置第34-35页
        4.1.1 溶藻细菌初始种群密度对溶藻效果的影响第34页
        4.1.2 中肋骨条藻初始种群密度对溶藻细菌生长的影响第34-35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35-40页
        4.2.1 溶藻细菌 L7 初始种群密度对溶藻效果的影响第35-36页
        4.2.2 溶藻细菌 L8 初始种群密度对溶藻效果的影响第36-38页
        4.2.3 中肋骨条藻对溶藻细菌 L7 生长的影响第38-39页
        4.2.4 中肋骨条藻对溶藻细菌 L8 生长的影响第39-40页
    4.3 小结第40-41页
第五章 胞内外代谢物质对菌藻相互作用的影响第41-54页
    5.1 实验设置第41-43页
        5.1.1 溶藻细菌胞内外代谢产物的溶藻效果第41-42页
        5.1.2 中肋骨条藻胞内外代谢产物对溶藻细菌生长的影响第42页
        5.1.3 不同密度的溶藻细菌胞内代谢产物对溶藻效果的影响第42-43页
        5.1.4 不同密度的溶藻细菌胞外代谢产物对溶藻效应的影响第43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43-52页
        5.2.1 溶藻细菌胞内外代谢产物对中肋骨条藻的影响第43-45页
        5.2.2 中肋骨条藻胞内外代谢产物对溶藻细菌的影响第45-47页
        5.2.3 不同密度的溶藻细菌胞内代谢物对溶藻效果的影响第47-50页
        5.2.4 不同密度的溶藻细菌胞外代谢物对溶藻效果的影响第50-52页
    5.3 小结第52-54页
第六章 藻胞内代谢物和细胞破碎液对溶藻效果的影响第54-65页
    6.1 实验设置第54-55页
        6.1.1 不同生长阶段藻对溶藻效果的影响第54-55页
        6.1.2 不同体积分数藻对溶藻效果的影响第55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55-63页
        6.2.1 不同生长阶段藻胞外代谢物对溶藻细菌的影响第55-57页
        6.2.2 不同生长阶段藻细胞破碎液对溶藻细菌的影响第57-59页
        6.2.3 不同体积分数藻包外代谢物对溶藻细菌的影响第59-61页
        6.2.4 不同体积分数藻细胞破碎液对溶藻细菌的影响第61-63页
    6.3 小结第63-65页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结论第65-66页
    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附件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向启动子中转录调控元件的分析与功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RNA测序的酿酒酵母高产谷胱甘肽突变株的转录组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