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溶藻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22页 |
2.1 材料 | 第17-19页 |
2.1.1 供试藻种 | 第17页 |
2.1.2 供试菌种 | 第17页 |
2.1.3 培养基 | 第17-18页 |
2.1.4 样品制备 | 第18-19页 |
2.2 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2.3 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2.3.1 细菌种群密度 | 第20页 |
2.3.2 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 | 第20-21页 |
2.4 实验数统计与分析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溶藻效果的研究 | 第22-34页 |
3.1 实验设置 | 第22-24页 |
3.1.1 溶藻细菌生长曲线 | 第22页 |
3.1.2 中肋骨条藻生长曲线 | 第22页 |
3.1.3 溶藻途径 | 第22-23页 |
3.1.4 溶藻活性代谢物稳定性研究 | 第23页 |
3.1.5 溶藻细菌混合液的溶藻效果 | 第23-24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4-32页 |
3.2.1 溶藻细菌生长曲线 | 第24-25页 |
3.2.2 中肋骨条藻生长曲线 | 第25-26页 |
3.2.3 L7 溶藻实验结果 | 第26-28页 |
3.2.4 L8 溶藻实验结果 | 第28-30页 |
3.2.5 混合比例对溶藻细菌混合液溶藻效果的影响 | 第30页 |
3.2.6 温度对溶藻细菌混合液溶藻效果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7 光照对溶藻细菌混合液溶藻效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 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初始种群密度对菌藻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34-41页 |
4.1 实验设置 | 第34-35页 |
4.1.1 溶藻细菌初始种群密度对溶藻效果的影响 | 第34页 |
4.1.2 中肋骨条藻初始种群密度对溶藻细菌生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5-40页 |
4.2.1 溶藻细菌 L7 初始种群密度对溶藻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4.2.2 溶藻细菌 L8 初始种群密度对溶藻效果的影响 | 第36-38页 |
4.2.3 中肋骨条藻对溶藻细菌 L7 生长的影响 | 第38-39页 |
4.2.4 中肋骨条藻对溶藻细菌 L8 生长的影响 | 第39-40页 |
4.3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胞内外代谢物质对菌藻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41-54页 |
5.1 实验设置 | 第41-43页 |
5.1.1 溶藻细菌胞内外代谢产物的溶藻效果 | 第41-42页 |
5.1.2 中肋骨条藻胞内外代谢产物对溶藻细菌生长的影响 | 第42页 |
5.1.3 不同密度的溶藻细菌胞内代谢产物对溶藻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5.1.4 不同密度的溶藻细菌胞外代谢产物对溶藻效应的影响 | 第43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43-52页 |
5.2.1 溶藻细菌胞内外代谢产物对中肋骨条藻的影响 | 第43-45页 |
5.2.2 中肋骨条藻胞内外代谢产物对溶藻细菌的影响 | 第45-47页 |
5.2.3 不同密度的溶藻细菌胞内代谢物对溶藻效果的影响 | 第47-50页 |
5.2.4 不同密度的溶藻细菌胞外代谢物对溶藻效果的影响 | 第50-52页 |
5.3 小结 | 第52-54页 |
第六章 藻胞内代谢物和细胞破碎液对溶藻效果的影响 | 第54-65页 |
6.1 实验设置 | 第54-55页 |
6.1.1 不同生长阶段藻对溶藻效果的影响 | 第54-55页 |
6.1.2 不同体积分数藻对溶藻效果的影响 | 第55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55-63页 |
6.2.1 不同生长阶段藻胞外代谢物对溶藻细菌的影响 | 第55-57页 |
6.2.2 不同生长阶段藻细胞破碎液对溶藻细菌的影响 | 第57-59页 |
6.2.3 不同体积分数藻包外代谢物对溶藻细菌的影响 | 第59-61页 |
6.2.4 不同体积分数藻细胞破碎液对溶藻细菌的影响 | 第61-63页 |
6.3 小结 | 第63-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件 | 第76页 |